儿科荒:好政策短时难发力 不如盘活现有资源
健康知识 2023-05-29 03:10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文/舒杭
2015年,期盼已久的“二孩政策”最终靴子落地,当众人还在为生不生的问题犹豫时,年尾上演的“儿科危机”彻底浇灭了生育热情。当一孩都无医可看,二孩瞬间沦为“数字幸福”。“儿科危机”由来已久,不知道是哪根稻草引发了年底的这场“大片”,全民公共卫生危机愈演愈烈。
伴随着“儿科荒”,相关政策就马不停蹄地推出。早前,备受质疑的降分录用与儿科不够内科凑,令相关业内人士匪夷所思的政策先后出台,舆论场嘲讽为歪招、邪招、昏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此前在做客网络专访时称,儿科专业取消、用药收入低、看病风险大是目前儿科的“三大杀手”。这3个问题,直接导致儿科在一些三甲医院“濒临灭亡”。
犹如治病一样,找准病根才能根治,儿科的“病根”无外乎没人、没钱、没命。2016年出台的“一揽子”政策围绕儿科人才培养、提高待遇展开,看起来是对症下药。政策的猛药能否实现药到病除,是否找到“破荒”的命脉?在政策“春风”猛吹的2016年,儿科“雄起”成为众议的热点。
“百年难遇”的好政策
从2016年开局至今,关于儿科的“好政策”与“好消息”就层出不穷。
两会召开前夕,卫计委召开吹风会,就儿科相关问题进行媒体预热,并放出停招17年的儿科本科招生恢复的“大招”。
果不其然,在两会记者会上,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就“怎么应对儿科医生短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给出了回应,相较于早前的降分,“四个加强”最起码让业内人看到了“希望”。
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十三五”时期,国家把增加儿科医疗资源的供给继续作为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儿童医院、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的数量,及儿科门诊的设置。
加强儿科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开设本科儿科的专业,扩大研究生儿科医师培养的规模,到2020年力争招生儿科住院医师三万名以上。
加强政策保障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医疗机构薪酬分配不得与业务收入挂钩,向儿科倾斜,确保儿科医务人员的收入要不低于或者高于其他专业同年资医务人员收入的平均水平。在职称晋升等方面,也要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
,还提出加强儿童疾病的预防。
仔细查看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可以说是“四个加强”的细化版本,高层振兴儿科的思路很清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好政策”见效慢
加强培养、完善体系、调整价格、提高待遇……从政策上看国家对于“儿科荒”
搞懂了问题的根源、政策措施也找准了“痛点”。可是“细思极恐”政策描绘的美好蓝图想要变成现实看起来并不容易,儿科的“破荒”也颇为困难。
数据显示,医疗机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为11.8万,占全国所有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4%,每千名人口儿科医生0.53人,远低于发达国家0.85~1.3人的水平,儿科医生缺口高达20万。
一边是供给不足,一边是不断增加的需求。据国家卫计委今年2月提供的数据,当前儿科医疗需求增长迅速,0~14岁儿童人数达2.3亿,占全国总人数的18%,诊疗人次也以每年400万~50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
此轮“振兴儿科”中人才培养被作为“重拳”推出,沉寂17年的儿科本科专业招生启动,另一方面鼓励引导转岗。
按照医生的成长周期来看,这批用来“救火”的儿科医生加上规培最少也要八年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儿科医生。培养儿科医生的“远水”,难解眼前的“近渴”。
鼓励引导转岗更是难以推行,毕竟“医生荒”并非儿科,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一切优质的资源都是稀缺的。
开源短期不会奏效,截流呢?面对现有儿科医生用脚投票不断出走,寄希望于酬劳倾斜与职称诱惑来留住医生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行不通”。
薪酬制度改革无疑已触碰到利益调整与分配,这是医改最难、最硬的东西。《意见》提出的“提高儿科医生薪酬待遇,实行分配倾斜,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得低于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水平”。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特殊照顾可以预想会造成医院内部矛盾,国家层面并没有出台更加详细的操作规定,很容易遭受目前依旧重视经营医院的“弹簧门”。
缺乏必要的细节实施方案、缺乏执行监督的动力,即使方向对的政策也很难落地。
如果从整个中国医疗生态角度看待儿科难题,儿科难题是整个医疗生态的一个缩影。大的医疗生态不改变,依旧在以药养医、大医院题量过大、分级诊疗尚未建立的语境下“儿科振兴”恐只是口号。
社会办医能否破局
在整个医疗体系积弊难返之际,对于儿科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催生,很难应对当前的“儿科荒”。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提供儿科医疗服务也成为次轮“儿科破荒“的重要举措。
面对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依靠政府投入兴办儿童专科医院捉襟见肘。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尤其是举办儿科专科医院无疑是缓解“儿科荒”的最佳方案之一。
单就北京市的儿科医疗市场来看,北京市儿童医院是在50年代建立的,80年代初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建立,之间时隔30年。2015年6月1日,北京京都儿童医院的建立恰巧又是30年,30年才能出一家三级儿童专科医院,30年才出一家,可见儿科专科医院的发展有多难,社会上优质的儿童专科医院少之又少。社会办医能否打破“儿科荒”的困局呢?
截止目前,在北京地区,经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批准,由社会资本介入的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与一体的大型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只有北京京都儿童医院一家。作为社会资本办医的儿童专科医院,从医院建设角度出发,该院总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00张。下设以呼吸哮喘中心、血液肿瘤中心、急重症中心、儿童保健中心为重点的36个专业科室,由原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小儿呼吸道疾病危重症方面的专家宋国维,儿童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方面的专家孙媛,以及现任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副院长、呼吸哮喘中心主任的孙绪丁等数十名国内知名儿科专家坐诊。
从政府支持角度出发,2016年4月,北京京都儿童医院成为首个获得“爱婴医院”称号的民营儿童专科医院。不仅如此,该院重点学科急重症中心,也已被纳入北京市昌平区危重症新生儿的转诊治疗网络,目前昌平区政府正积极推动京都儿童医院成为昌平区的危重症新生儿抢救定点指定医院,现在急重症中心已成功收治了第一例住院患儿,使该患儿脱离生命危险,得到及时救治。
2016年,作为北京唯一一家大型三级儿科专科医院,被国家卫计委列入82家被巡视的大型三甲医院名单之中。
建院短短一年,在政府的支持和群众的认可下,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年门诊量高达17万,在缓解儿科就医压力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医院无论从实力、规模、名声上都已经得到了多方认可。
,如此具有如此社会价值又受政府青眼的医院也有着自己的难处。建院一年以来,备受家长关注的儿童医保始终未能审批覆盖到位。由医保不到位带来的患者流失使得医院的优质资源,如专家、医疗器械、就医环境等被部分闲置,资源浪费。,由于行业特殊,从医疗发展的规律来看,民营儿科要想取得市场也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品牌培养。
如此看来,儿科想要破局不但需要高瞻远瞩,也需要盘活当下。结合市场行情,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对于解决“儿科荒”虽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却绝不能够少了政府的优质政策的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黄色食材补脾胃 中医师2道养胃食谱
下一篇:青少年近视科学防控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