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会诊,成就中国心血管互联网之梦
拥挤的门诊、挂不上的专家号、飘摇的医患关系……中国医疗如何破冰?无疑,"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飞跃带来最大的生机。我们渴望颠覆,可颠覆之路何其艰险,谁又敢勇敢向前,迈出第一步?
两年等待,心血管"七侠客"终聚首。
2015年11月1日,这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经过两年多的思考、犹豫、沉静、爆发,7位中国心血管领域的"精英"人物终于下定决心,相约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踏上"第一会诊"的逐梦之路。
马长生破釜沉舟,拥抱互联网
在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心里,"互联网之梦"早已生根发芽。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中国的患者管理模式"生病了"就诊时和医生说话只有三五分钟,有问题不敢多问,因为后面的病人已经挤到医生办公桌边了;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有进展时,不能及时回到医院请教医生,因为挂号实在是太难了。而医生,每天忙到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回家累得话都不愿说。——医生,难道天生就该坐在诊室里,等着患者上门吗?
"NO!"我们有一流的诊疗技术、有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有打破壁垒的热情和决心,改变中国医疗生态模式,绝对不是空想。马长生开始了"移动心脏医院"和"移动心脏学院"的构想。在这个平台上,医生可以自由交流,碰撞出更好的想法,提升临床和科研水平,为千百万患者提供高质量低成本服务;患者则可以有的放矢,遇到心血管相关问题,可以迅速找到权威、"靠谱"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医疗梦,期待的人太多
虽然挑战重重,但想法很快落地,中国心脏联盟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新型的心血管协会。目标是用新的模式来推进我们心血管的服务和改进,一方面提高医生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改善公众的健康的素养,最终改善医疗效益。接着,承载医学资源、供心血管医生学习交流的"心在线"也迅速实现并成长起来。
今天,"第一会诊"蓄势待发,它将为心脏专科医生,以及老年科、急救、内分泌、全科医生等有心血管相关问题的医务工作者量身订制服务,用互联网的手段支持,打造"没有围墙"的透明化沟通模式。不久的将来,中国数百万医生将通过互联网联结在一起,打破地域、级别、技术鸿沟,提高诊疗效率,惠及上亿的患者。
胡大一大势所趋,大建心血管诊疗"4S"店
胡大一教授是中国心血管界响当当的领军人物,他一手创办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引领中国心脏军团"走向世界";在发展巅峰之际,又毅然走下临床,投入心血管预防康复事业,开启国民健康教育之路,推动中国心血管诊疗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
新技术和新模式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有研究发现,患者进行心脏支架置入后,选择用手机软件进行健康管理的一组,入院的人数明显少于另一组;也有研究指出,将远程检测与常规诊疗集合,可明显降低心血管患者的死亡率。
"互联网+"的重要性,被胡大一比喻成推动医疗改革的三股活水之一,两个分别是民营资本的投入和医生多点执业。"第一会诊",是为公众健康、防病治病提供主动服务的全新的"医疗团队"和"医疗机构"。有了这样的平台,将把每一位患者和家庭培养起来,发动医生和患者双方的主动性,形成有效互动,医患关系、医医关系和患患关系会不断磨合改善。——这是真正的中国慢病管理的希望。
"专业人干专业的事情",胡大一呼吁。IT技术固然很重要,但互联网医疗一定要发挥医生的主导作用。我们谁愿意让自己的父母或者未来的自己住进现在这样"惨不忍睹"的医院?那么,为什么不改变呢?我们今天付出一些努力,做一些探索,是为了公众健康、为了广大患者的利益。
我们希望承载更多使命,用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艺术医学,开启国民健康"长征路"。在这段征程中,心血管诊疗不能只看病、不管预后,而要大办"4S"店,以患者为中心,实现疾病全面、全程管理的服务和关爱模式。我们遇上了最好的时代,那么医生也要站出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向那些为理想燃烧生命的人致敬!
"七剑"直指互联网我们来了,你在哪里?
移动的空间是无限的。移动医疗正在缩小医疗服务的区域差异,降低医疗费用、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移动医疗还可以实现疾病远程诊断和治疗,实现患者依从性监测,健康和疾病管理,医疗质量监测。,移动医疗还有助于满足精确医疗和个体化医疗对医疗数据的需求。——这样的愿景,正是"第一会诊"的未来,这个由心血管专家发起并亲手打造的平台,将颠覆心血管诊疗领域的游戏规则,突破现有的医疗模式。
太多的问题期待答案
在接下来的几年,"第一会诊"将逐步深入推进,将"心血管与相关专业医生、全科医生服务平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心血管病诊治平台","患者与公众心血管健康教育与管理平台"这三大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帮助心血管医生解答临床实际问题,实现基层医生与三甲医院专家的顺畅沟通,切实提高中国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最终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便捷、一流的心血管病防治服务。
今天,胡大一、马长生、聂绍平、董建增、王继光、张健、吴永健教授这7位中国心血管界不同领域的"顶级"专家站在一起,势如破竹,吹响"第一会诊"的集结号。"专业平台、专家打造",这个由众多心血管专家亲手扶持的平台,将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心血管诊疗平台。他们领军的"第一会诊",正向所有的心血管医生召唤
我们来了,你在哪里?
王继光教授
心在线"第一会诊"是在新技术时代的医疗平台,是或者说是一个"医疗机构",他站在互联网、无线通讯和云平台三个新技术基础之上。我经常在想,高血压如此庞大的人群,医生有没有能力做些事情?还不是金钱的问题,是有没有医生群体系统地做这件事的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打破地域限制、医院之间的隔阂、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壁垒是一个梦想,现在,技术给我们一个圆梦的机会。我们不断地面对现实,也永远不应该放弃理想。我愿意尽最大的心力有所贡献。这是大家的平台,也是共同努力的目标!
张健教授
心在线"第一会诊"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展现在大家面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社会需求巨大。优质医疗资源的高度集中和广大患者分散在各地看病不方便的矛盾非常鲜明。第二,政府决策层面。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政府将医疗改革和医疗投入作为大众方针,支持创新。作为专业中领头的团队,应该为政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三,技术层面已达到突破临界。在互联网,在新媒体基础上,已经完全可以实现远程会诊,可以逐步实现将优质医疗资源利用简单的模式分享给更多的人。第四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还有一些有志于无论作"先驱"还是"先烈",去致力想办法解决中国老百姓看病不方便的医务人员。
我本人及所在的心衰团队,都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为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善,提高国民健康做出贡献!
吴永健教授
早期,互联网帮助了我的成长,在近期,互联网反而增加了我的负担,甚至影响正常临床工作。,目前急需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让患者能够方便地就医、让医生解放出来做该做的事情。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临床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虽然近年有越来越多的资本瞄准医疗产业,但多数是用简单的模式试图解决庞大复杂的医疗模式,这是非常困难的。心在线"第一会诊"由专家亲自打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解决难题--这一点点医疗模式的改变,就很有可能推动整个医疗的改进。
"第一会诊"平台是所有心血管医生、或者是整个中国医疗界的。目前的医疗环境还没有形成新的就医习惯,让更多的人适应新模式需要一段时间。我认为医生要像在医院一样尽职尽责,建立在这个平台上的信誉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董建增教授
美国很多医院每年治疗大量的病人,在大医院的周围几乎见不到人。咱们国内的情况是处处人满为患,病人不远千里来就医,无论对于家属还是对于北京的流动人口都是巨大的负担。实际上,大部分患者完全可以通过当地医疗机构和互联网环境与大医院专家进行交流,如果全国都这样做,减少大医院门诊量70%的目标也许不用等到2020年,两年三年就能做到。再以房颤射频消融术为例,经常有地方医院的同行在手术中遇到困难与我们交流沟通。如果有一个保障系统,在基层医生手术遇到困难的时候专家能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医院、医生和患者都是事半功倍的好事。
网络医疗需求是非常大的,绝不是伪需求。要当先驱必须有当先烈的勇气和决心。我对此充满信心!
聂绍平教授
分享两点想法。第一,服务社会,方能成就自我。任何事情,必须要有需求才能有回报。我们提供的产品,确实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够服务社会,是有需求的。所以尽管有可能成为"先烈",我还是更有信心能够成为"先驱"。
第二,认准时机,赶早不赶晚。十年前我和马长生主任已经开始关注到互联网医疗这方面问题,当时时机还不成熟。现在正当其时,大家看到美国已经有两家互联网医疗公司上市了,并且运作得非常好。也希望大家都能认准时机,抢占先机!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