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把脉」理病症?真的有那么玄?
脉象是用手指感觉脉搏跳动,或称为脉动应指。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脉诊的方法
脉诊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寸口脉法」。这种方法是单独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脉动,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诊察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每一部又根据脉诊深度分为浮、中、沉,合为九候。
名词解释
寸口脉法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两手各有寸关尺,和人体的五脏对应,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
浮、中、沉用指目按压在脉的位置上,用轻、中、重三种力度感受脉象的深度。
寸口脉法
脉诊时间
脉诊的时间以清晨起床、未进食为最佳。诊脉时病人的姿势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伸,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准,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个松软的脉枕,使得寸口脉充分暴露。
诊脉的正确手法
脉诊的手指
医生在诊脉时,应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的指目,手指的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弯弓形倾斜,与被诊者皮肤成45度。医生的手指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
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18次,每次呼吸伴随着脉动4∼5次,脉搏次数每分钟64∼90次。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少于50次跳动,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为宜。
名词解释
指目指尖隆起处。因指尖感觉敏锐,故用此处确定脉象。
脉象的辨识
脉象的辨识主要从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等来判断,脉位是指脉搏跳动的部位和长度;脉次是指脉搏跳动的至数(脉搏在一呼一吸间跳动的次数)与节律;脉形是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脉势是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程度等。
名词解释
脉位是脉诊的第一印象,当三指放在脉搏上时感受到的是脉搏跳动位置的深浅。
能感受到脉搏跳动快慢,这是脉搏给我们的第二个信息,就是脉次。
我们要留意脉搏跳动得是否规律,这是第三个信息。
脉管的质感,是柔软还是坚硬,脉的长度是短于三指还是长于三指,这是脉形。
正常的脉象
正常的脉象特征是,寸关尺三部均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脉象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也有一种说法是「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指脉象能体现出胃气,一开始摸脉体是柔软的,指下的搏动顺滑。是感觉脉象不快不慢、从容和缓,不浮于表面,也不是沉取才能感受脉象。这说明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身体营养状况良好。
有神指脉象有神气,柔和有力,摸上去柔软不坚硬,搏动有力,感觉刚柔并济;而且脉律整齐,搏动规律,不会忽快忽慢。提示精气充盈。
有根指脉象有根基,表现为尺脉沉取也能摸到,而且搏动有力,提示肾气不绝。
疾病反映在脉象上发生的变化,称为病脉,病脉数目众多,纷繁复杂,而且常常夹杂出现,一般人很难分辨,初学者不必强求完全掌握,以下提供病脉表,可供参考。
常见病脉归类简表
本文节录自《零基础学中医》,由大是文化出版。
颜宏融把中医从另类疗法变主流
该文章《中医师「把脉」理病症?真的有那么玄?》由网友『曾经很美』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