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浮小麦的用法 浮小麦的功效与作用

健康知识 2023-05-28 21:30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浮小麦,中药名。为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的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浮小麦能“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一、浮小麦的功效与作用
 
    (一)浮小麦的功效和作用
 
  自汗,盗汗。
  本品甘凉入心, 能益心气、敛心液;轻浮走表,能实腠理、 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凡自汗,盗汗者,均可应用。可单用炒焦研末,米汤调服。治气虚自汗者,可与黄芪、煅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治阴虚盗汗者,可与五味子、麦冬、地骨皮等药同用。
  骨蒸劳热。
  本品甘凉并济,能益气阴,除虚热。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常与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等药同用。
 
    (二)浮小麦的功效和作用
 
  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文武火炒令焦,为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卫生宝鉴》)
  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产后盗汗浮小麦15—30克,黄芪10—15克,红枣10枚,煅牡蛎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体虚盗汗浮小麦20克,红枣、乌梅肉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热病后盗汗浮小麦、玉米芯各30克,煎汤代茶饮。汗多者服用3剂即可。
  肺结核盗汗浮小麦、百部各15克,百合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浮小麦的中药属性
 
  1 入药部位
  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
  2 性味
  味甘,性凉。
  3 归经
  归心经。
  4 功效
  除虚热,止汗。
  5 主治
  用于骨蒸劳热,自汗盗汗。
  6 相关配伍
  1、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 卫生宝鉴》独圣散)
  2、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7 用法用量
  15-30g。生用或炒香用。
  8 炮制
  采集加工
  一般在夏至果实成熟时采收,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拣取杂质,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即得。
  炮制方法
  炒浮小麦取净浮小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取出放凉。
 
    (四)浮小麦的药用价值
 
  1、功能主治
  浮小麦治骨蒸劳热,止自汗盗汗。
  2、用于什么病症
  浮小麦止汗,宜微炒用。主治阴虚发热、盗汗、自汗。
  3、用法用量
  浮小麦内服:煎汤,3~5钱;或炒焦研末。
 
    (五)浮小麦的功效
 
   浮小麦为干瘪轻浮的小麦,水淘浮起者,植物形态详"小麦"条。干燥颖果呈长圆形,长约2~6毫米,直径约1.5~2.5毫米。
    表面浅黄棕色或黄色,略皱,腹面中央有较深的纵沟,背面基部有不明显的胚1枚,顶端有黄色柔毛。质坚硬,少数极瘪者,质地较软。断面白色或淡黄棕色,少数带有颖及稃,气无、味淡。以粒匀、轻浮,表面有光泽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小麦性味甘、凉,可入心经、脾经和肺经,具有养心除烦的功效。“安神除烦”是小麦的重要效能,如著名的“甘麦大枣汤”,即是以小麦配伍甘草和大枣,专门治疗妇女“脏躁症”的。脏躁症是指由于人的心血不足而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常打呵欠、悲伤欲哭等一系列症状。该病类似于“癔病”。小麦的常用剂量为30~60克,其用法是加水煎服。
   浮小麦性凉、味甘咸,可入心经、脾经和肾经,具有益气、除热和止汗的功效。“止汗”是浮小麦的主要效能,凡由阳虚引起的自汗和由阴虚引起的盗汗患者均可应用浮小麦治疗。
 
    二、浮小麦的副作用
 
    (一)浮小麦的副作用
 
  1、副作用
  浮小麦一般没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浮小麦一般没有特殊的人群禁忌。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3、饮食禁忌
  3.1、浮小麦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禁忌。
  3.2、浮小麦,应取用水淘轻浮水面的麦粒,并以冬小麦为佳。但有的地区以充实饱满的小麦作浮小麦药用,按小麦功能养心除烦,适用于妇女脏燥喜怒无常之症(癔病)。
 
    (二)浮小麦的禁忌
 
  阴阳两虚所致的自汗盗汗者不宜用。

    (三)浮小麦副作用
 
    浮小麦,一般是没有副作用的,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所以不必担心不必担心,如果有什么不适,最好是看看医生,检查一下是不是其他的原因导致的,听医生安排用药比较好,平时不可以吃的过咸。
    1、我们来看一下浮小麦的化学成分,一定会让您大开眼界!
    普通小麦含淀粉53%—70%,蛋白质11%,糖类(蔗糖、葡萄糖、棉子糖、麦芽糖、蜜二糖)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allantoin)、精氨酸、淀粉酶、蛋白分解酶及微量维生素B、E。
    2、浮小麦在我国古代被用作药方,还有一段故事,甚是传奇。
    据说名医王怀隐医治一位妇人的狂躁症开的方子是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来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当时那位妇女还有盗汗的症状,可是由于新购进的麦子又瘦又瘪,误打误撞治好了妇人的狂躁症和盗汗症,后来名医王怀隐发现原来就是这批又瘦又瘪的麦子的作用,后取名浮小麦。浮小麦的良方沿用至今。它的内服方子是煎汤,3—5钱;或炒焦研末。
    3、我们说浮小麦可以治盗汗,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哦。
    阴阳两虚所致的自汗盗汗者不宜用。《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也就是说盗汗也有好几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用适合自己的良方。
 
    三、浮小麦的药方运用
 
    (一)浮小麦的附方
 
  治盗汗“专家”浮小麦
  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文武火炒令焦,为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卫生宝鉴》)
  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产后盗汗浮小麦15—30克,黄芪10—15克,红枣10枚,煅牡蛎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体虚盗汗浮小麦20克,红枣、乌梅肉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热病后盗汗浮小麦、玉米芯各30克,煎汤代茶饮。汗多者服用3剂即可。
  肺结核盗汗浮小麦、百部各15克,百合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浮小麦的配伍应用
 
  配麻黄根麻黄根甘平,入肺经,“肺合皮毛”,故可实表固涩止汗;浮小麦甘凉,人心经,“汗为心之液”,故能益气清热,能达皮腠而散其热,故又可退劳热,二药合用,相辅相成,益气养心,清热凉血,固表止汗力彰。
  配黄芪生黄芪合浮小麦,是治疗气虚自汗的常用对药。黄芪甘温,人中益气,入表固卫,能固护卫阳而止汗;浮小麦甘凉,人心经,敛液止汗,质轻而浮,又固表止汗。二药合用,相辅相成,标本兼顾,擅长益气固表,敛液止汗,最宜用于治疗诸虚劳损、卫气失固、腠理不密之自汗证,对于盗汗属气虚者,又可选用。
  配酸枣仁酸枣仁既能养心血而宁心神,又能敛心液而止虚汗;浮小麦枯浮体轻,最善走表止汗,且可除虚热骨蒸。药合用,养心敛汗之功更著,宜用于心气不足、体倦汗出之证。
  配大枣、甘草妇人脏躁实属心阴血虚之证,可见烦躁、多汗、失眠等。以浮小麦甘凉人心,滋心阴,益心气,配合大蹬甘温人心养血,辅以甘草调和药性,三药合用,即为各方“甘麦大枣汤”,为治疗心阴血虚脏躁证之良方。
 

浮小麦(文健康无忧网)

    (三)浮小麦的食用方法
 
  浮小麦麻黄根猪展汤
  材料
  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猪展(100克)。
  做法
  猪展切小块焯水。全部材料加5碗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喝时以少许盐调味,分2—3次喝。
  象牙丝浮小麦猪骨汤
  材料
  象牙丝(10克),浮小麦(30克),排骨头(100克)。
  做法
  (1)排骨头斩小块焯水。全部材料加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2)喝时以少许盐调味,分2—3次喝。
  糯稻根浮小麦酸枣仁茯苓瘦肉汤
  材料
  浮小麦30克,糯稻根15克,酸枣仁10克,茯苓10克,瘦肉150克。
  做法
  (1)瘦肉切小块焯水。全部材料加5碗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2)喝时以少许盐调味,分2次喝,连续喝3日。
  浮小麦黄芪泥鳅汤
  材料
  泥鳅250g,浮小麦15g,黄芪30g,大枣12粒,姜适量。
  做法
  (1)浮小麦洗净。
  (2)大枣清水洗净。
  (3)黄药剪短一些并洗净。
  (4)泥鳅洗净,沥干水份。
  (5)热锅倒入点油,将洗净的泥鳅倒入锅中,爆香一下,捞起。
  (6)炖盅里放入浮小麦,黄芪与大枣。
  (7)再将泥鳅放入,注入2碗清水。
  (8)加盖,隔水炖2小时。
  浮小麦大枣粥
  固表敛汗,养胃健脾
  浮小麦即小麦未成熟的颖果,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其主要含多量淀粉及B族维生素等,性味甘凉,有止汗作用,用治疗自汗、盗汗,可免去患者过多损失津汁。糯米味甘,性微温,能补脾胃,益脾气。大枣益气和血,养心安神。三者合成此粥,可以起到固表敛汗,养胃健脾的功效。每日早晚1次温服。
  原料浮小麦50克,大枣6枚,糯米60克。
  做法将浮小麦、大枣、糯米分别洗净,去杂,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先用旺火,再中火,后文火煮成粥。
  特点粥粘润,烂熟,稍甜,喂幼儿也可加点糖。
 
     如果以上关于 浮小麦的功效  浮小麦的副作用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