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大啖生猛海鲜?当心滋补不成,反中毒伤身

健康知识 2023-05-28 21:30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对于热爱生猛海鲜的老饕来说,除了上馆子用餐,至海港、市场购买海鲜,自己烹调之外;更有不少能人偏好海钓,亲自捕捞海味!不过,专家提醒,若民众未事前确认鱼种、水产种类,且宰杀、烹调过程又未妥善处理,不但补身不成,更可能在大啖海味之余,不慎将河鲀毒素、麻痹性贝毒等神经毒吃下肚,引发海洋毒素中毒,不可不慎!

就爱大啖生猛海鲜?当心,出现这些症状,恐「海洋毒素中毒」上身

有鉴于「海洋毒素中毒」的严重性,社团法人台湾国际生命科学会(ILSI Taiwan)与国家卫生研究院环境医学研究所,特别邀请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系黄登福终身特聘教授来为大家解说。

黄登福教授表示,事实上,所谓的海洋毒素中毒,指的是民众因接触鱼贝类本身所含有的天然毒素——海洋生物毒素(marine toxins),而非细菌性、霉菌毒素与霉变食品,及化学性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状。

至于常见的海洋生物毒素有哪些?黄登福教授统计,台湾1981年至2016年发生过的海洋毒素中毒案例。结果发现,当中又以「河鲀毒素(tetrodotoxin,简称TTX)」和「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简称PSP)」最常见,而患者死亡数则以河鲀毒素最多

【河鲀毒素】

含有河鲀毒素的生物并不只有河鲀,某些种类的螺类、贝类、海星、螃蟹、章鱼、青蛙、蝾螈、扁虫和海洋细菌等都含有河鲀毒素,透过食物链的方式层层累积。而从历年台湾河鲀毒素中毒案例看来,分析主要引起河鲀食品中毒的原因包括渔品产销人员及社会大众对鱼种欠缺辨识能力与原料处理过程的不当(如将肝脏、卵巢之毒素污染鱼肉)。

就爱大啖生猛海鲜?当心滋补不成,反中毒伤身

麻痹性贝毒中毒,则是一种极猛烈的神经毒素,且其不易借由煮、炸、烤等烹调方式加以破坏。一般常见于民众误食含有巨蚌毒素,或其他相关毒素的海洋生物而引起。

河鲀毒素属于神经毒素,且具有耐热性,即使加热也无法破坏毒素,毒性强,2~3 毫克的河鲀毒素就足以致人于死。而河鲀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为神经症状,包括轻微头痛、恶心、呕吐、麻木或刺痛(包括口、舌及四肢)、头晕无力、具飘浮感、吞咽困难等,严重个案甚至可能出现呼吸麻痹、低血压、心跳减慢等现象。

其潜伏期一般在3小时内(通常在10~45分钟),亦受进食毒素量影响。目前并无特殊之药物可以投予,主要治疗乃是维持呼吸或进行洗胃;,可给予活性碳,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在急救时需务必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如患者已产生明显之肌肉无力现象,则应随时准备放置气管插管,并以人工呼吸器帮助呼吸。

【麻痹性贝毒】

至于,麻痹性贝毒中毒,则是一种极猛烈的神经毒素,且其不易借由煮、炸、烤等烹调方式加以破坏。一般常见于民众误食含有巨蚌毒素,或其他相关毒素的海洋生物而引起。导致麻痹性贝毒产生的原因,则与滤食性贝类以有毒藻类为主食,可这类毒素不会排出生物体外、不断累积;而民众又不慎摄食被毒化的贝类所致。

其主要症状与河鲀毒素类似,若不幸误食含有麻痹性贝毒的食物,约15分钟后口舌会先出现灼热与麻木刺痛感,随后蔓延至脸、颈、手臂及脚指;30分钟后腕颈四肢末端麻痹,出现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脑部官能障碍,以及全身肌肉感觉无力、运动失调并有飘浮感等神经传导障碍症状。,甚至可能因无力呼吸而导致心肺衰竭及缺氧致死。,中毒后的1~2个小时是急救的黄金时期,必须立即就医。一般处理方式是洗胃,并施以人工呼吸,中毒后经24小时仍存活且无并发症的,通常愈后良好且无后遗症。

所幸,为确保养殖贝类的食用安全,目前由农委会水产试验所负责水产养殖业毒藻的监控,一旦发现毒藻数量超过管制界限就禁止采收,养殖贝类的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已不再发生。要提醒的是,若是民众自行捕捞、采集也应特别当心!

以滨鲷(Etelis carbunculus)相关统计数据为例,可知其肝脏中维他命A含量与其体重、肝脏重量成正相关,且总维他命A含量亦与体重呈正相关。(图片/黄登福教授提供)

专家大型鱼类肝脏别吃,易导致维他命A过量中毒

除了针对常见的「海洋毒素中毒」加以解释、说明其症状外,黄登福教授也提醒,民众在食用鱼产时,更要慎防维他命A过量的风险。尤其是,大型鱼类的肝脏部位,就是维他命A浓度极高的部位。

以滨鲷为例,其肝脏中维他命A含量与肝脏重量、体重的关系如(上图),可看出鱼类的体重与其肝脏重量、肝脏内维他命A含量呈正相关。摄取少量即有导致维他命A过量中毒,引起头痛、脑胀、呕吐,随后出现头部与四肢严重脱皮等症状的可能。故呼吁民众,避免食用超过3公斤以上大型鱼类的肝脏,以免引起维他命A过量导致中毒。

预防海洋生物毒素中毒 专家建议这样做!

至于,民众该如何做,才能将海洋生物毒素中毒的风险与危害降到最小?黄登福教授强调,避免食用大型鱼类(超过3公斤)的肝脏和内脏,以及不明来源的水产品及加工水产品,如鱼松、香鱼片等。,不要食用河鲀,尤其是毒性较大的内脏部位;若欲食用也应先确认其品种,以及是否已去除有毒部位较有保障。

,黄登福教授更建议,民众在食用不知来源、品种的海鲜时,不妨先在口中咀嚼几下待1~2分钟,观察身体是否有出现麻痹、刺痛等反应。若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务必将口中食物吐掉,不能吞下,以免造成身体难以挽回的伤害。若真不幸食用有毒河鲀时,则应维持患者呼吸功能并尽速就医。,黄登福教授也强调,为降低中毒的可能性与风险,民众在户外更应尽量避免与不知名、色彩鲜艳的海洋生物接触。

  该文章《就爱大啖生猛海鲜?当心滋补不成,反中毒伤身》由网友『你是我的归途』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