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国玺、孙大伟的最后一堂课:该怎么说再见?

健康知识 2023-05-28 21:30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已故的枢机主教单国玺,罹癌后仍深入监狱、学校进行演讲,充分利用自己的「剩余价值」。面对死亡,我们如何坦然与自己、他人告别?

达赖喇嘛说,人生就像读一本书一样,也是有尽头的。一晃眼,我们就会面临这一天。

但随医疗科技的进步,人可以靠维生机器卧床、甚至意识不清楚很久,病到无法表达心愿,是要忍受痛苦积极医下去、还是支持性缓和医疗直到生命自然结束就好;甚而连家中财务与人际关系协调等事都困难重重,也造成家人当时的为难以及事后的悔恨或罪恶感,多年后仍无法释怀。

有成堆的书籍要你看破生死、活在当下。九二一大地震、二○○三年SARS疫病后,人们更加明白「无常」,开始敢开口谈「死」,预立生遗嘱的观念总算受到重视。甚至各医学院也开设死亡教育,生死学赫然跃上台面,俨然当代显学。

逐一查看坊间琳瑯满目的相关书籍后发现,绝大多数仍围绕在生命哲学、观念启发层次上,绝少触及实用面。

《康健》决定出版生命实用书,在台湾已稍有基础的生死无常观念上,再直接给予建议、提出方法、以及例举真实生命故事,强调温馨、实用两大特点,提供读者如何让生命终点前的每一天,都能过得自在又心安。

的医疗,你签了没?

以预立生遗嘱来说吧,大多数人不知该如何下笔,甚而还是有很多人不知要及早做准备。

《康健》的作者群搜集各种方法与举例来教大家。例如资深广告人孙大伟有个脚本,温馨且幽默「我要上身打赤膊、下身要穿全棉的BVD短裤,脚底下要穿登山鞋,因为到了阴曹地府可能要上刀山。」他不忘叮咛儿子小牛「以后把我的骨灰撒在拉拉山的神木下当肥料。」

如果遗嘱是人生最重要的企划案,就像定期健康检查一样,每年翻修一次,你绝不能错过「关于遗嘱,你必须知道的事」这章节。

生遗嘱还包括医嘱,电影常常上演抢救到一刻的惊悚画面,但不会真实演出细节把奄奄一息的病人五花大绑、电击、全身插满管线,弄得肋骨断裂、牙齿掉落、血流满地……但受访的医护人员说,这些画面天天在医院上演。

随着医疗科技进步,过多的医疗处置,不知是在抢救生命还是延长死亡,愈来愈多人开始思考这议题。「这么多机器挂在身上,尤其是生命末期的病人身上,这是最好的治疗吗?」台大医院外科加护病房主任柯文哲提出质疑。

病人家属会在慌乱仓皇中做决定,原因之一是没有预立医嘱,台大医院云林分院外科部主任黄胜坚观察。

「好死」,有尊严地走完一段生命旅程,应该是你我心之所想。究竟该如何预立医嘱,用法律保障自己选择身体如何被处理的权益,就变得很重要。「的医疗」以及「当病人在加护病房时,家属可以做什么」这几章节,作者贴心提供了几个表格与意愿书,诸如「放弃急救意愿书」(DNR)、「不施行心肺复苏术」,何时可考虑签,签署时要注意什么,都一一提出解答,每份都适合读者放大复印直接使用。

终身义工孙越也在书中现身说法,他与妻子在七十岁生日那天签下三份文档预立选择安宁缓和医疗意愿书、预立不施行心肺复苏术意愿书与预立医疗委任代理人委任书,当做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且指定女儿为医疗代理人,从此「自在心安,了无牵挂。」

因为对「病与死」的参透,预做安排与准备,也因而对如何好好的「活」、活出意义与价值来,产生更积极的想法与做法。

孙越长年在安宁病房当义工,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即使得了肺腺癌仍豁达过日子,把每一天当做一天,不要抱着遗憾结束生命,他病后的生命体悟,尽在本书中。

同样得到肺腺癌的天主教枢机主教单国玺也接受专访,娓娓道来他对死亡的准备。他把癌症当做随身「小跟班」,深信抗癌最好的治疗就是面对它、超越它,而不是被它征服。

单主教高龄已八十七,仍执意善用自己的「剩余价值」,深入监狱、学校与各机关进行「生命告别」演讲,将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十分感人。

伴着爱的泪水告别

如何好好告别,不论对生命末期病人或家属都是重要功课。

薇薇夫人的绘画老师奚淞刚经历跟他最亲密的三姐过世没多久,就接受本书专访,他从佛法来看生老病死,谈他如何陪伴三姐至生命一刻的心路历程,对正陪伴生命末期的病患家属应有相当助益。

国家文化总会秘书长陈郁秀红着眼眶回忆八年多前,她与儿女在病床边说着一个又一个属于全家美好记忆的生活点滴、共游经验,伴着娓娓诉说的故事声中,她先生、也是前立法委员卢修一面容安详,平静离世。透过串串感人实例,《跟亲爱的说再见》书中提出许多建议做法。例如,临终陪伴时,「在」比「做」还重要,经验丰富的心理师建议真正的陪伴应该是顺应病人的需求,而唯有多观察才能知道病人的真正需求。

在「的照顾与陪伴」、「临终病人的身心灵需求」等章节中,具体提出各种做法、说法,陪伴时可以做些什么?如何观察?哪些简单的话语可帮得上忙?什么话避免说?如何同理临终病人的身心灵需求?去医院探望病人时可以做些什么,才不会彼此互望无言?

告别的一道进程就是告别式了,本书专访到大病初愈的圣严法师。法鼓山推广环保自然葬法,去年捐出一块地做为「台北县立金山环保生命园区」,种植各种花卉,不分宗教信仰,都可免费将骨灰放在花草土地间,死后也能与大自然合一,变成美丽的花园。圣严法师教我们用一种角度重新看待身体,死亡不再是阴森幽暗,而是与天地合而为一。

「要想着自己有无限的过去与永远的未来,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准备,」圣严法师如是说。

如何以最美丽的身影从容步下人生舞台,是智能也是艺术。

二○○○年五月「安宁缓和医疗条例」顺利通过立法,台湾总算也能效学英国安宁疗护先驱桑德丝医生的理想,设立安宁院(hospice,意思是「旅途中的休息站」),将生命末期病人的痛苦减至最低,能平安、有尊严地离去。

安宁的艺术

《安宁的艺术》是台北马偕医院血液肿瘤科资深主治医师张明志累积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所成。他一步步引导如何进入临终关怀与学习,面对重大疾病时该有哪些心理准备、灵性的关怀、医护人员如何告知……

张明志深入研究基督、天主、佛、道以及老庄哲学思想,他特别开立章节谈「临终的表象」、「为何有回光返照」。行医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让他见识过各种「神秘经验」,使他既能以临床医学来纾缓病人的病痛,也在此书中说出他如何从能量学的观点诠释病人以及家属的心与灵的需求。

他也提出一个重要观察现代医学约九九%在研究抗老化及逃避死亡,却只有不到一%的资源用来研究死亡的过程或比较理想的死亡方式,「就连临终的异象也被打入幻听、幻觉精神异常领域。」

精神科称幻听、幻觉为「谵妄」,但张明志的主张很不同,「你我都有可能在未来发生,这绝对不是精神病,这是死亡前短暂的身心变化。」

庄子曾经以丽姬的哭泣做为寓言,省思生与死,哪个快乐。春秋时代爻封人的女儿丽姬嫁给晋献公时,伤心地把衣服都哭到湿透,后来丽姬进了王宫,睡在柔软的大床,吃山珍海味,才知道自己出嫁时哭泣有多么愚蠢。庄子说,人都怕死,但谁知道死后会不会后悔还要继续生。

美国老教授墨瑞在《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中说,唯有真诚面对死亡,才有可能尽心尽力活出自己。这两本书,也是另一种生命讲堂。

《跟亲爱的说再见》

作者王梅、李瑟、林芝安、张晓卉

出版社《天下杂志》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安宁的艺术─在生命暗处点灯》

作者张明志(马偕医院血液肿瘤科资深主治医师)

出版社《天下杂志》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该文章《单国玺、孙大伟的一堂课该怎么说再见?》由网友『你所谓的、爱』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