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就会妄想、游荡、暴力?日失智症权威:正确对待可避免

健康知识 2023-05-28 21:30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其实,对病患及其家属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失智症,而是对失智症的偏见。失智症是无法治疗的疾病?罹患失智症后,连自己孩子的长相都会记不得?罹患失智症的人性格都会变?平均每天诊断超过100名失智症患者的日本失智症权威医师奥村步,为你解答失智症的「45个迷思」!各类失智症知识、应对法及照顾法,让你即学即用,找回和亲爱家人的幸福生活。

迷思1
罹患失智症后,连自己孩子的长相都会记不得

 

◎ 为何有这样的迷思?◎

很多人担心失智症患者会连自己孩子的长相都认不得。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迷思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失智症的「教科书」都是以年轻型失智症为范本。

 

关于失智症的病程,在其教科书上一般都是这么写的起初阶段是无伤大雅的「健忘」。继续退化就会变成连刚刚才「看过、听过、体验过的事」都忘得一干二净。再退化下去,就会失去所有记忆,变得什么都不知道,连自己的孩子(包括长相及回忆)都会忘。

关于失智症病程的叙述,多数都是以「年轻型失智症」(在未满六十五岁前发病的失智症之总称)为范本所写成,但这是在所有失智症的病例中相当罕见的一群。

 

年轻型失智症不但退化迅速,而且因为在身体年轻健壮的时期罹患失智症,所以罹病期(处于罹患疾病状态的期间)长,退化至重度状态的危险性高。而大部分的人就是将这种年轻型失智症的情形,误认成一般失智症。

 

◎ 解开迷思!◎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失智症的种类很多,其中占绝大多数的就是阿兹海默症。

阿兹海默症几乎都在达到高龄(七十五~八十岁左右)后才会发病,而在这个年龄发病的患者中,病情退化至「认不得孩子」的人微乎其微。虽然最近发生的事容易忘记,但退化到连陈年往事、与至亲者间的回忆或孩子的长相都忘记的人,可说是少之又少。

 

解释起来很残忍,但大多数的失智症患者,在退化到「认不得孩子」之前就已达「大限」了。他们在失智症未退化至那个程度前,就会寿终正寝。

 

所以,不会在过世时「完全忘记孩子的事」。所以即使罹患失智症,还是能维持「温馨的亲子关系」。因为失智症患者还是能保有自身的内心、性格和本性,也能保有人际间的情谊。

尊重失智症患者的本性,贴近对方内心的珍贵回忆,并重视和他的「心有灵犀」(与失智症患者一起进行某件事时,将双方微妙的状态和心境调整至默契投合),这是照顾上的极致表现。以此来看,应能了解照顾失智症患者没有特殊诀窍,因为「照顾的极致表现」和我们平时「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秘诀」,其实是同一件事。

 

◎ 理解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

失智症照护的终极目标,就是将罹患失智症前的温暖亲情、人际关系继续维持。即使患了失智症,仍能保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而且,适当的药物疗法经常能有效延迟失智症的恶化,而使感情维系得更长久。

不过,失智症患者会因表达情感的能力衰退,而无法表现出心中的感激。这时就需要靠家人(照顾者)的力量,唤醒埋藏在失智症患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迷思2阿兹海默症的病情逐渐恶化时,会出现妄想、游荡、暴力言行等症状,是十分棘手的疾病

 

◎ 为何有这样的迷思?◎

失智症症状轻重的判断,往往是由其家人或身边的人的生理感受来决定。举个常常在我诊所中的「记忆门诊」上演的例子来说明。

 

带着自己母亲来看诊的家属对我说道「家母现在虽然出现了一些健忘的症状,但还不会让我们觉得很困扰。医师,请您让家母的失智症不要再恶化下去了。就算病情真的恶化,也请让她不要出现游荡或哭闹的情况。」

 

这也不是不能理解,站在家人的立场,我想我也会像这样恳求主治医生吧。就算有些健忘、不太认得路,家人尚不至于觉得太过困扰。只要有人照顾,就可以不必太费心于父母亲的失智症,生活也能如常运作。但若出现妄想、游荡或暴力言行等症状,照顾者就必须承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 解开迷思!◎

要理解失智症,就必须先学会分辨哪些是「核心症状」,哪些是「精神行为症状(BPSD)」。「核心症状」和「BPSD」是在截然不同的机制下产生的。而且,并非「核心症状」就是轻度症状,「BPSD」就是重度症状。「核心症状」和「BPSD」并不是依照「失智症的严重程度、退化程度」来做分类。

 

「核心症状」是指失智症患者一定会发生,并且逐渐恶化的症状其症状包括

①记忆障碍──完全忘记刚刚才看过、听过或经验过的事,也就是近期的情节记忆障碍。


〈具体例子〉

相同的事重复说好几次、重复问好几次。

把上周去泡过温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②执行能力障碍──让人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的脑部功能衰退,而出现的障碍。


〈具体例子〉

做菜无法做得像过去一样。

无法做复杂的料理,或每天都煮咖喱,或做出来的菜走味。

③视觉空间障碍──无法正确掌握自己与周遭的位置关系。


〈具体例子〉

不擅长倒车入库。

无法流畅地使用开罐器。

 

「核心症状」会随着时间逐渐恶化,因为是失智症本质上的症状,所以很遗憾地无法透过训练得到改善。「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概念则与「核心症状」完全不同。这种症状的出现与否,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核心症状」则是只要罹患失智症就一定会出现。

 

「BPSD」是失智症患者在生活不便的压力下,所产生的间接性症状。,医学判定为轻度失智症的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许多「BPSD」;反之,完全不出现「BPSD」的重度患者也可能存在。

 

「BPSD」中最为人所知的症状,就是「被偷妄想」。这种症状经常可见于早期失智症患者。在自尊心强、不愿意处处倚靠他人的初期失智症患者身上,常能看到「被偷妄想」的症状。「BPSD」其实是失智症患者想要继续做自己,而发出的内心呐喊。

 

◎ 理解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

为何我们要学会分辨「核心症状」和「BPSD」?这是因为面对这两种症状时,所需要的心理准备以及该有的态度,有着一百八十度的不同。

关于「核心症状」,我们要先了解,无论再怎么照顾,再怎么使用药物,都不可能使症状得以改善(治愈)。所以,我们要做到的就只有接受「核心症状」,并一面保全患者自尊,一面帮助患者解决症状所带来的问题。

 

而「BPSD」则可看作是,透过妥当的照顾就有可能治愈的症状。面对「BPSD」的重点在于,是否能洞悉症状背后的成因。症状的好转或恶化取决于身边的人所采取的应对方式,这就是BPSD。


  该文章《失智就会妄想、游荡、暴力?日失智症权威正确对待可避免》由网友『情何以堪c』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