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药用大黄的药理效果 大黄的食用方法
健康知识 2023-05-28 20:03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一、大黄的药理作用
1.泻下大黄泻下作用确切,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口服后,6~8小时发生泻下作用。
2.保肝、利胆大黄有保肝的作用,能明显降低CCl4等致肝损伤模型的ALT值,减轻肝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其作用环节包括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细胞再生;刺激干扰素产生,抑制病毒的繁殖;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等。大黄利胆作用表现在疏通肝内毛细胆管,改善胆小管内胆汁瘀积,促进胆囊收缩,松弛胆囊奥狄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和胆红素排泄。
3.胃黏膜保护、抗急性胰腺炎大黄促进胃黏膜前列腺素生成,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大黄鞣质减少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对幽门螺旋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大黄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迅速可靠,其有效成分对多种胰酶,如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和胰淀粉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利尿、改善肾功能大黄治疗氮质血症的机理可能是①大黄泻下作用使肠内氨基酸吸收减少。②血中必需氨基酸增高使蛋白质合成增加。③大黄抑制体蛋白分解从而减少BUN的来源。④促进尿素和肌酐随尿液排泄。⑤抑制肾代偿性肥大、缓解高代谢状态
二、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三、大黄的食用方法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加水稍浸泡、润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晒干或晾干。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服用方法
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气血虚弱、阴疽、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慎服,孕妇禁服
大黄的主要功效(文健康无忧网)
四、大黄的主要功效
炮制切片,生用。酒炒、醋炒、炒炭。切1厘米块,加酒蒸熟(熟军)。
性味苦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泻下通肠,行瘀破积、外敷清火消肿。
主治肠胃实热积滞,血分实热证,黄疸,水肿, 瘀血积聚。外服痈肿疮毒,水火烫伤。
使用注意1.生大黄泻下力较强,适用于清泻实热;酒制后消炎活血之力较好;体虚或用制大黄也比较适宜。
2.胎前慎用(因有促进子宫收缩的所用);产后和月经期间慎用(因能加重盆腔充血);哺乳妇忌用(因大黄在肠道吸收后随血流分布到乳汁,影响胎儿。哺乳妇如多服大黄,乳汁也会变黄)。
3.用于泻下,大黄不宜久煎,故须后下;用于清湿热,则煎煮时间可稍长些。
4.习惯性便秘一般不宜用大黄,可用润下药。
用量常用量3~12g。泻下往往要用9~12g,如果配有行气药,有时也额可只用6g,如为加强其他攻下药作用,甚至药用到12g以上。请湿热和消炎用量宜少,成人6g,小孩3g,幼婴0.9~1.5g。
如果以上关于 大黄的主要功效 大黄的食用方法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上一篇:炒白芍的功效和作用 炒白芍的做法
下一篇:地骨皮的实用选方 地骨皮的药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