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下修高血压标准,台湾不跟进!关于血压你该知道这10件事
高血压是现代人文明病,美国日前下修高血压定义,130/80 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但高血压治疗不是越低越好,有血管硬化狭窄疾病的高血压病患,血压目标应该从严;而单纯的高血压病患则血压标准可以放宽至140/90 mmHg。
鱼儿水中游,爬虫类地上爬,而人类能够站立行走,血压是相当重要的关键,血压是维持全身血液循环的原动力,也是生物力学指针之一,更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血压可维持器官正常运作
血压、体温、脉搏、呼吸为4大生命征象。台湾高血压学会理事长、台大医院心脏血管科主治医师王宗道表示,血压的源头就是心脏,心脏帮浦收缩时,将心脏内的血液压入动脉,输送氧气及养分到脑部、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脾脏,以及肠胃等人体重要器官,维持功能正常运作;心脏舒张时,静脉的血液便流回心脏内,构成血液循环系统而生生不息。
正常血压为120/80 mmHg,前者是收缩压(心脏收缩时的血压),后者是舒张压(心脏舒张时的血压)。血压高低的因素取决于心脏帮浦力量、接受心脏收缩时输出血液的动脉管壁张力压力,以及在血管系统中循流的血液量。
高血压定义血压140/90mmHg
根据2015年中华民国心脏学会暨台湾高血压学会高血压治疗指引,成年人高血压定义为血压高于140/90 mmHg,依照血压异常程度又可分为四期。
「高血压前期」血压介于120~139/80~89 mmHg。
「第一期高血压」血压介于140~159/90~99 mmHg。
「第二期高血压」血压介于160~179/100~109 mmHg。
「第三期高血压」血压高于180/110 mmHg。
王宗道指出,不同部位量测的血压,有不同的称呼。,以手臂肱动脉的血压为标准,只要收缩压、舒张压任何一项数值超过正常,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并根据超标的血压数值,作为高血压分期。举例来说,血压数值140/104 mmHg就是属于第二期高血压。
美国下修高血压标准,台湾不跟进!关于血压你该知道这10件事
美国高血压标准下修130/80 mmHg
美国心脏学会日前修改高血压定义,从140/90 mmHg下修至130/80 mmHg,当血压超过130/80 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度修正高血压防治指引,而被诊断出达到新高血压标准,其实不一定必须服药,研究者认为,改变生活型态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研究刊登于《高血压》与《美国心脏病学会》期刊。
王宗道分析,美国心脏学会下修高血压定义,主要是根据美国国家卫生院2年前发表一项大型临床试验「SPRINT」,总共收治9361位高血压病患,收缩压平均为140 mmHg,研究发现,若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以下,相较于传统标准140 mmHg的患者,总死亡率减少27%、心血管死亡减少43%、心衰竭减少38%。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欧洲高血压学会,仍维持140/90 mmHg的高血压定义。王宗道说明,美国新高血压定义不宜遽然应用于所有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病患,过度积极降低血压,恐怕让病患的血压耐受性较差,可能造成许多不当的副作用。
,根据2015年台湾高血压治疗指引,其实已经提出130/80 mmHg的治疗目标,建议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合并蛋白尿,以及服用抗凝血药物的预防中风病患等4大类族群,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75岁以上者,血压至少降低至140/90 mmHg;而在病患能耐受的状况下,进一步将收缩压降至120 mmHg应对病情有更多帮助。
收缩压降低20mmHg,降低死亡风险
高血压堪称「沉默杀手」,全台有超过475万人罹患高血压,初期症状容易被忽略,不少病患等到突然发生心血管问题时,才惊觉罹患高血压。
根据105年国人十大死因统计,高血压名列第8名,而与高血压有关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也分别为排名第2位、第3位,每年约有超过3万5000人因高血压而死亡,平均每4人就有1人死于高血压。
王宗道强调,根据研究显示,高血压病患的收缩压至少降低20mmHg,能够有效减少脑中风、心肌梗塞、心脏衰竭的死亡风险,建议病患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回诊、天天量血压;更重要的是,调整饮食及生活型态。
高血压治疗,不是越低越好
但高血压病患的血压标准因病症而有不同,不是血压降低越多越好,单纯高血压患者可控制于140/90 mmHg,而有血管硬化狭窄疾病,例如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狭窄、冠心病患者,血压治疗目标则应该较低,建议维持130/80 mmHg;但因为这类病患的血压耐受度较低,血压过低可能导致头晕、胸闷、心悸等副作用,,降压应循序渐进,先以140/90 mmHg为目标,若耐受性无虞,再进一步降压;王宗道提醒,高血压病患若是需要调整血压药物,应有至少有一个月的缓冲观察期。
低血压,立即危及生命
一般人对于高血压并不陌生,长期血压控制不当,容易增加心肌梗塞、脑中风、肾衰竭等种种并发症风险;事实上,低血压更会造成立即的生命危险。王宗道表示,根据医学定义,血压低于80/40 mmHg,或是合并出现低血压症状表现,例如头晕、疲倦、胸闷、心悸、四肢冰冷、呼吸困难、意识不清,都可诊断为低血压。
临床上,病患发生败血症感染、心肌梗塞,或是大量出血等急重症情况,都可能导致血压降低至80/40 mmHg,造成供应器官血液不足、周边血液灌流不足,合并昏厥、意识不清、冒冷汗、休克等生命濒临危险状态,必须立即补充液体、注射强心剂,使心脏收缩力增加、调节血管张力,进而提升血压,避免低血压而休克致死。
王宗道强调,血压低于80/40 mmHg的单纯低血压患者,其实并不常见,根据统计,国人比例仅有2%,且大多数为年轻女性;,还有一类是姿势改变造成血压降低的「姿态性低血压」,此类病患若过度降压容易跌倒受伤,测量站姿血压对高血压患者,也十分必要。
要诊断是否有姿态性低血压,民众必须在坐姿时量测第一次血压,间隔一分钟后,再以站姿量测第二次血压,若是坐姿及站姿的收缩压差距大于20mmHg,即可确诊。
单纯低血压患者及姿态性低血压,这2类低血压病患,若是没有不适症状,建议日常饮食少量增加钠摄取量,也可使用肾上腺皮质类似药物治疗,借由留钠排钾的作用,使血压升高。
10招预防高血压
1.少油脂减少摄取动物性脂肪,例如猪油、牛油;适量使用植物油,如芥籽油、橄榄油、苦茶油。
2.少调味品少盐、少糖、少味素、少胡椒粉,成人每天食盐摄取量为一茶匙,大约6公克。
3.少加工食品少吃火腿、熏鸡、香肠、泡菜、罐头食品
4.多高纤适量摄取糙米、燕麦、坚果。
5.多蔬果每天饮食至少3蔬2果。
6.戒烟。
7.避免过量饮酒。
8.控制体重维持身体质量指数(BMI)介于18.5~24,腰围男性小于90公分、女性小于80公分。
9.维持运动习惯每次运动30分钟,每星期超过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例如快走、骑脚踏车、游泳。
10.天天量血压。
如何正确量血压?
1.测量前一小时避免进食,半小时前不可运动。
2.清空大小便。
3.在温暖安静的地方独自静坐5分钟,没有外人干扰。
4.双脚平踩在地不交叉,背部与手臂有依靠之处较佳。
5.手臂裸露,血压计束带配合手臂宽度。
6.测量2次取平均值。
【内容出处常春月刊 418期】
该文章《美国下修高血压标准,台湾不跟进!关于血压你该知道这10件事》由网友『懵柠未迟』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