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种中药石韦 中药石韦怎么用更好
健康知识 2023-05-28 20:02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石韦又叫做帮石苇、石尾,石韦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和有柄石韦或石韦的叶片。石韦也是一味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人体的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一、石韦的功效与作用
1、清热化痰的功效
石韦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石韦入肺经,则寒可清肺热,苦可降逆气而又燥湿,湿去则痰化。可用于肺热咳喘,如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等症的治疗。
2、止咳平喘的功效
石韦具有止咳喘的功能。小鼠口服石韦提取物有明显镇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
3、清热止血的作用
石韦具有清热止血的作用。可用于血热崩漏(子宫功能性出血)、吐血等病症,可单独煎水服用,也可与生地、丹皮、三七等同用。
4、利尿通淋的作用
石韦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石韦性苦甘而寒,入肺及膀胱经,则上能清肺热,下能利膀胱,开水源以通水道,故具利水通淋之功。可用于淋病之小便涩疼痛,少腹拘急,尿红或浊,尿中挟砂等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5、抗菌作用
石韦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研究表明,100%石韦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
二、石韦的药用方法
第一治疗痢疾
将石韦整颗植株一起用清水煎煮,然后加上适量的冰糖再服用,建议在每天饭前吃治病效果将会更好。
第二治疗慢性气管炎
将石韦和蒲公英、一枝黄花、佛耳草按照每种50克准备好,然后用清水煎煮,需要浓稠一些分为两次服用,可以有效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第三治疗淋浊尿血
建议将石韦和连浅草以及猪鬃草全部25克准备好,然后煨水服用。
第四治疗便前有血
将石韦研磨成粉末,再用茄子汁煎汤送服,效果非常的不错。
第五治疗小便淋痛
这种身体不舒服的情况在女性的身体上更加容易出现,若是患有了这种毛病糖尿病网小编建议将石韦和滑石按照科学的量准备好,然后研磨成粉末,每天用凉开水送服。
第六治疗咳嗽
将去毛之后的石韦和锉后的槟榔等量准备好,在研磨成粉末后和生姜汤一起混合服用。
三、石韦的食用方法
石韦茶
功效利水通淋,清热解毒。
主治①热淋,因感受湿热,或热自内生,或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上犯而致的小便淋涩而痛。②泌尿道结石,肾盂肾炎,膀胱炎出现小腹挛急,小便频数涩痛。
组成石韦、车前子各30克,山栀15克,甘草9克。
制法按上方比例去杂质加大10倍剂量,捣成粗末。每日取30克纱布包,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0多分钟,分2——3次饮用。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用。有胃病者宜食后服。
按语此方系《全生指迷方》石韦汤加山栀、甘草,主治热淋、石淋。淋证多缘“热在下焦”,因肾虚,膀胱湿热或小肠移热于膀胱所致,病初多邪实之证,故以清热利湿为主。本方以石韦、车前子利水通淋,合山栀、甘草清热解毒,使下焦之湿热从小便而除。临床报道,用石韦单味煎剂或浸泡代茶饮,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盂炎,急性肾炎36/39例有效;肾盂肾炎17/20有效;对于慢性肾炎,一般以3个月为一疗程,急性肾炎疗程为10天左右,一般在服药2——3天后尿量增多,浮肿逐渐消退(《中药大辞典》)。
来源《南昌医药》
石苇散
功效清热利湿 通淋排石
主治石淋热淋 湿热下注 熬液成石 砂石阻滞
组成石韦 冬葵子 瞿麦 车前子 滑石
方决石韦车前与滑石,瞿麦力助冬葵子;热淋石淋属实证,利水通淋宜此知
来源《证治汇补》
石韦治尿结石茶
功效利水通淋排石。
主治石淋证。尿中时挟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路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痛难忍,尿中带血。
组成石韦、车前子各30克,海金砂15克(包),生甘草6克。
制法石韦、甘草按上方量研成粗末,和车前子30克,海金砂15克,共用纱布包,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后,频饮代茶。
宜忌脾胃虚寒者宜食后服。
按语石韦、车前子、海金砂均有清热利水通淋之功,配以甘草缓和,且甘草甜素、甘草酸钙盐有抗利尿作用;还有报告,甘草甜素可抑制家兔实验性膀胱结石的形成。本方是治泌尿系结石的有效方剂,临床上常配以金钱草、生鸡内金以加泻消石排石作用。
来源《中医良药良方》
石韦王不留行散
功效主治石淋及血淋,尿沙石及血块,小腹结痛闷绝。
组成王不留行30克 甘遂22.5克(煨令微黄) 石韦30克(去毛) 冬葵子45克 木通75克(锉) 车前子60克 滑石30克 蒲黄30克 赤芍药45克 当归45克(锉,微炒) 桂心30克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度。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
中药石韦是什么(文健康无忧网)
四、石韦用药禁忌
1、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石韦。
2、真阴虚者禁用石韦。《得配本草》
3、滑石、杏仁为之使。得昌蒲良。《本草经集注》
4、无湿热者勿与。《本草从新》
如果以上关于 中药石韦是什么 中药石韦怎么用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