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增中风风险 研究:每年再评估
低风险的心房颤动患者增中风风险,医吁每年接受中风风险再评估!台北荣总副院长陈适安团队研究发现,心房颤动确诊1年后,约有16%患者的中风风险值会上升。团队建议原本低风险的心房颤动患者,至少每年需要接受中风风险再评估,病患必需服用口服抗凝血药物以预防中风发生。
心房颤动易中风 量表评估风险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不整,在台湾的盛行率约百分之一,全台约有23万名心房颤动的病患会因为心房颤动而增加3-5倍脑中风的风险,预防中风是治疗心房颤动病患的重要课题。针对心房颤动病患,医界发展出一套量表来评估中风风险,分数量表从0分至9分,总分越高,则每年发生中风的风险就越高。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年纪和病史,计算出每年中风的机率。
原低风险险族群 风险性可能升高
心房颤动患者的中风风险评估之量表计算方式如下: 心脏衰竭 (1分)、高血压 (1分)、年纪大于75岁 (2分)、糖尿病 (1分)、曾经发生过脑中风或暂时性脑缺血 (2分)、心肌梗塞,周边血管阻塞 (1分)、年纪 65-74岁 (1分)、女性 (1分)。根据国际治疗指引,分数0分的男性和1分的女性被归类为低风险,不需长期服用口服抗凝血药物。然而,原本低风险的病患,有可能因为年纪的增加或是得到新的共病症,而不再是低风险族群。
心房颤动病患 医吁每年再评估
陈适安的研究团队以台湾健保数据库,针对原本为低中风风险的心房颤动病患进行研究,发现在心房颤动确诊的一年后,约有16%患者的中风风险值会上升。这些病患不再是低风险,必需服用口服抗凝血药物以预防中风发生。依据这项研究,团队建议原本低风险的心房颤动患者,至少每年需要接受中风风险的再评估,以免延误了抗凝血药物的使用而发生中风。
此研究在美国医师协会的官方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后,获得多家国际媒体报导,唤起全球心房颤动患者以及医师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