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胆红素介绍
胆红素是红细胞中血色素转化而来的色素。红细胞的寿命有限,每日都会经历毁坏过程。这时,血色素会分解为正铁血红素和血红素。正铁血红素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胆红素,而血红素则被重新制造为组织蛋白。胆红素有时会出现在尿液中。在溶血性黄疸的情况下,胆红素的定性通常为阴性。这一指标与尿胆原、尿胆素共同作为鉴别黄疸性疾病的关键依据。那么,关于尿常规中的胆红素,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了解呢?让我们一起探索。
目录导航:
一、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在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尿液收集时间:任何时间排出的尿液都可以进行检测,但一般肾病患者为观察前后结果,通常选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液送检。
2. 尿液新鲜度:尿液停放数小时后,可能会出现白细胞破坏、脓尿消失、葡萄糖被分解等问题,因此必须保证尿液的新鲜。
3. 尿液清洁度:女性应避免在经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并确保外阴清洁,避免混入白带和血液。男性则应避免混入前列腺液等。通常,留取中段尿以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4. 抗菌药物的影响: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影响检查的准确性,因此尿路感染者需多次反复检查以确诊。
5. 送检尿量:送检的尿量一般不少于10毫升,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
二、尿常规检查的意义
尿常规检查是医学检验的“三大常规”项目之一,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不少肾脏病变以及某些全身性病变和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等。尿液的化验检查还可以反映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医生通过收集患者的尿液,进行化验检查,测定尿液各种成分是否超标。此项检查需要完善的设备和技术高超的专家以确保检查结果的科学准确。
三、尿常规胆红素介绍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是用于肝病患者的尿液检验。正常情况下,尿中胆红素定性应为阴性。但当出现肝实质性(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时,胆红素会升高,即出现黄疸。胆红素的升高可能是由肝脏疾患(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外疾病(如溶血型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引起的。胆红素偏高是肝脏病变或胆管阻塞等出现的异常讯息,不能说明是否具有传染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指标来确定。特别是如果胆红素偏高是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那么病毒性肝炎本身具有传染性,如乙肝,此时胆红素偏高会传染。对于出现胆红素偏高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尿常规检查是医学诊断中的一项重要检查,通过检查尿液的各种指标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尿常规检查什么?
在尿常规检查中,首先要观察尿液的颜色,正常尿液应为草黄色。食物、药物、色素以及血液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尿液颜色发生变化。接着要检查尿液的透明度,正常尿液多数是清晰透明的。如果尿液放置过久,酸碱度会发生变化,尿内的粘液蛋白、白等会逐渐析出,导致尿液出现轻度混浊。尿常规检查还包括酸碱度检测、细胞检查等。正常的尿应该是弱酸性的,也可能因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出现中性或弱碱性。在细胞检查中,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和少数白细胞以及小圆形上皮细胞,如果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大量白细胞、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则可能是生殖感染疾病的征兆。
尿常规检查正常值是多少?
尿常规检查的正常值包括:尿液颜色应为淡黄色;尿透明度应为清;尿酸硷度(尿pH值)一般为酸性;红细胞正常范围:男:0,女:0-2(高倍视野);白细胞正常范围:男:0-3,女:0-5(高倍视野)。颗粒管型应无;透明管型应无或偶见;蛋白、糖、酮体、尿胆元、胆红素等应处于正常阴性范围。
通过尿常规检查,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信息。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