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怎么治疗
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现象,许多宝宝都会出现。虽然大多数黄疸是生理性的,但也有一些是病理性的。对于家长们来说,了解黄疸的危害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关于新生儿黄疸的各个方面。
目录:
一、新生儿黄疸高的危害
二、婴儿黄疸及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三、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四、黄疸的症状与表现
五、病理性黄疸的类型
一、新生儿黄疸高的危害:
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通常会自行消退,但病理性黄疸却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必须尽早发现和治疗。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可能会导致核黄疸的发生,特别是未成熟的婴儿更容易受到影响。核黄疸的症状包括精神萎靡、嗜睡、无力吮奶、肌张力减低等,如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恢复。对于新生儿黄疸,家长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二、婴儿黄疸及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1. 光疗:适用于任何间接胆红素血症,使用波长420-460mm的蓝光进行治疗,可连续或间断照射24-48小时。新的光疗方法采用氮化镓发光二极管,其蓝绿光的效果比传统光源更好。
2. 药物治疗:应用锡中卟啉治疗,抑制血红素加氧酶活性,减少胆红素的生成。该药物安全剂量范围宽,不影响肝脏中未结合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小剂量注射SnMP可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长期随访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三、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红细胞生成过多且易被破坏,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导致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通常会在出生后第2-3天开始,第10-14天消退。而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则会出现得较早、较高,并持续较久。虽然存在黄疸,但孩子通常没有其他不适,整体状况良好。
四、黄疸的症状与表现: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表现为皮肤浅黄、巩膜以蓝为主微带黄色等症状。而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家长特别注意,因为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核黄疸等严重疾病。核黄疸的症状包括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无力等症状。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并及时就医。
五、病理性黄疸的类型:此处暂不详细列举各种类型及其特点。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全面展开介绍,建议查阅专业资料或咨询医生了解更多关于病理性黄疸的信息。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家长应重视孕期及出生后的防护工作以降低宝宝患病风险。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现象,尤其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等,更需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对于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出现在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当新生儿摄入母乳后,其中的孕二醇激素会抑制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无法及时代谢和排泄,从而使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这种黄疸在生理性黄疸的高峰后继续加重,但如果停止哺乳一段时间,黄疸会明显下降,再次哺乳则又会上升。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不必过于惊慌,可以暂时用牛奶替代母乳,待黄疸好转后再继续母乳喂养。
溶血性黄疸则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或B的情况最为常见,且造成的黄疸较为严重。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通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逐渐加重。早期可以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轻微症状,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黄疸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皮肤、巩膜黄染,尿和粪的色泽改变,以及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胆盐血症的表现包括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等。
病理性黄疸除了母乳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还包括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药物性黄疸等。感染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被细菌或病毒感染,代谢能力下降所致;阻塞性黄疸则是因为胆道畸形发育,如胆道阻塞等;药物性黄疸则是新生儿使用某些药物后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