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贫血应该如何治疗
近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发布了一项重要报告,报告关注了近五年来的中国儿童贫血状况。好消息是,缺铁性贫血的比例已经显著下降。边缘性缺铁性贫血的问题却逐渐凸显。那么,面对小儿贫血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
一、关于小儿贫血的基础知识
小儿贫血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因饮食中缺乏铁质引发的小细胞性贫血,以及因体内叶酸、维生素B12不足导致的大细胞性贫血。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内,他们可以利用来自母体的铁质来造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在3至4个月时,就需要从食物中补充铁质了。家长应注意为宝宝添加富含铁质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肝脏等。新鲜蔬菜、水果也是铁质的良好来源。当贫血较为严重时,还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铁剂及其他相关维生素。
二、小孩贫血的治疗方法
对于一般贫血的宝宝,家长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治疗的目的。除了食物调整外,还需要定时为宝宝补充铁剂。经过三个月的调理,宝宝的症状会得到显著改善。为了增加宝宝体内的铁元素,建议多吃猪肝、鱼虾以及黑木耳等。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也有助于治疗宝宝贫血。对于溶血性贫血等较为严重的病症,治疗方法需根据具体症状及病因来确定。
三、宝宝吃什么可防治贫血
1. 龙眼肉、红枣与粳米共煮成粥,具有养心补脾、滋补强壮的功效。
2. 新鲜羊骨熬汤,去渣后加入粳米煮成粥,可补肾壮骨。
3. 糙糯米、薏苡仁、红枣同煮的粥可以滋阴补血。
4. 制首乌、红枣和粳米煮成的粥可以补肝益肾、养血理虚。
5. 鸡蛋黄水煮后加盐少许,每日饮服两次,可补铁。
6. 猪肝与菠菜同煮或单独煮熟,食用后也有很好的补铁效果。
四、小儿贫血的分类
小儿贫血的分类一般按照形态和病因来进行。由于贫血的病因和发病原理多种多样,目前没有一种统一的分类方法能够完全阐明病因与发病原理,并指导临床治疗。一、形态分类
基于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测定结果,贫血可分为四大类。
1. 大细胞性贫血:MCV大于94立方微米,MCH大于32微微克,MCHC正常。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属于此类。
2. 正细胞性贫血:MCV、MCH和MCHC均正常。此类贫血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等。
3.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小于80立方微米,MCH小于正常,MCHC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肾脏疾病引发的贫血属于此类别。
4.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小于80立方微米,MCH为12-20微微克,MCHC小于30克/分升。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属于此类。
二、病因分类法
此分类法根据贫血的病因进行划分,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贫血原因主要是红细胞生成与破坏之间的不平衡。
1. 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如创伤大出血、出血性疾病)和慢性失血(如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等)。
2. 溶血性:这类贫血由红细胞异常引起,分为红细胞内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陷等)和红细胞外异常(如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化学物理因素等)。
3. 造血不良:包括缺乏造血物质(如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抑制(如先天性再生低下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为何宝宝营养好反而会贫血呢?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近期的研究显示,尽管中国儿童缺铁性贫血比例大幅下降,但边缘性缺铁性贫血的比例却明显上升。学龄初期是身体发育的高峰阶段,也是边缘性缺铁性贫血相对高发的年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小儿贫血多因营养不良、摄入不足导致,而现在则更多是因为营养过剩、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
有些孩子因为过食油腻、重口味食品以及冷饮、暴饮暴食,导致脾胃超负荷承受,从而引发铁吸收障碍。以谷物为主的膳食结构也容易导致贫血,因为造血的主要原料在谷物中的含量较少。
医学专家提醒父母,应多给孩子食用含铁丰富且吸收好的食物,如猪肝、鸡鸭血汤、瘦肉、鱼虾等。注意荤素搭配,提高铁的吸收率。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要让孩子多吃新鲜水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