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瓣狭窄手术注意哪些
肺动脉瓣狭窄是先天性心脏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其发病率的8%-10%。其中,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最为普遍,约占90%。肺动脉狭窄可单独存在,也可能作为其他心脏畸形的组成部分出现,如法洛四联症、卵圆孔未闭等。对于肺动脉瓣狭窄的治疗,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那么,关于肺动脉瓣狭窄手术,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肺动脉瓣狭窄治疗手术流程
肺动脉瓣狭窄手术注意事项
如何诊断肺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的成因
肺动脉瓣狭窄的症状
肺动脉瓣狭窄治疗手术流程
在过去,肺动脉瓣狭窄手术通常在中度低温下进行,通过直观视膜交界切开术来治疗。由于低温环境只能提供有限的安全循环阻断时限,心内操作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匆忙完成。幸运的是,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和心肌保护技术的进步,现在的肺动脉瓣狭窄手术多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纠治术。
在手术中,医生会在建立体外循环后降低患者体温,然后在主动脉阻断后在升主动脉根部快速注入冷心停搏液,对心脏进行保护。接下来,医生会切开肺动脉或右心室,进行肺动脉瓣直视下交界切开术和/或漏斗部肥厚肌肉切除术。为了疏通流出道,心内肥厚肉柱会被切除,但左近乳头肌、圆锥肌和调节束会被保留。手术最后会用织片或心包片扩张狭窄的流出道和肺动脉瓣环。
肺动脉瓣狭窄手术注意事项
心脏肺动脉瓣狭窄的外科手术效果极佳,手术死亡率低,一般在2%左右。手术后,患者症状通常会显著改善或完全消失。手术后的恢复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
手术后要密切关注肺循环血容量的变化。当肺动脉口狭窄解除后,肺循环血容量会明显增多。医生会根据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来适当补足血容量,以避免术后低心排血症。如有必要,还会使用强心升压药来增强心肌收缩力。
如果流出道狭窄解除不彻底,右心室压力仍然较高,容易引起术后右室切口出血和右心衰竭。手术中要确保流出道狭窄得到完全解除。
对于心脏肺动脉瓣狭窄的患儿,右心室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通常需要3到6个月才能完全恢复。在这个阶段,合理的饮食控制、限制活动量以及服用强心、利尿药等帮助心室功能的恢复都是必要的。家长必须密切观察患儿的尿量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关于心脏肺动脉瓣狭窄的手术治疗,其效果极为显著。手术死亡率极低,通常在2%左右,且术后效果令人满意。针对心脏肺动脉瓣狭窄的术后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手术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或完全消失,得以恢复正常生活。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是否合并严重右心室发育不良以及术前有无慢性心衰等。
诊断心脏肺动脉瓣狭窄并非易事,需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比如法乐四联症、心室间隔缺损、心房间隔缺损以及先天性原发性肺动脉扩张等。这些疾病与心脏肺动脉瓣狭窄的症状有所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仔细鉴别。
心脏肺动脉瓣狭窄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障碍。在胚胎发育的第6周,动脉干开始分隔,形成主动脉与肺动脉。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生障碍,例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可能会导致肺动脉瓣交界融合,形成鱼嘴状口。右心室流出道漏斗型狭窄和肺动脉干狭窄等也是常见的成因。
心脏肺动脉瓣狭窄的症状与狭窄程度密切相关。轻度狭窄的病人通常无症状,但随着年龄增长,症状逐渐显现。主要症状包括劳动耐力差、乏力、劳累后心悸和气急等。重度狭窄的病人可能会出现头晕、剧烈运动后昏厥等症状。晚期病例甚至出现右心衰竭的症状,如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和下肢水肿等。如果存在房间隔缺损或卵圆窝未闭,病人还可能出现口唇或末梢指(趾)端发绀和杵状指(趾)。
体格检查方面,主要体征是在胸骨左缘第2肋骨处可听到响亮粗糙的喷射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向左颈部或左锁骨下区传导。杂音最响亮处可触及收缩期震颤。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常减弱、分裂。漏斗部狭窄的病人,杂音与震颤部位一般在左第3或第4肋间处。重度肺动脉口狭窄的病人,因右心室肥厚可见胸骨左缘向前隆起。心前区可扪及抬举样搏动。
更多详情,请继续探索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