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需谨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特别是在夏秋之交,9月份是发病高峰期。该病主要影响4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感染。典型症状包括中等热度发热、咽痛、流口水、拒食等,口腔、手心、足底等区域可能出现小水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可痊愈,但少数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引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对于儿童来说,预防手足口病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手足口病的详细解析:
一、手足口病病因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发,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导致该病。这些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传播,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增殖。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4岁以下的儿童,更容易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别病毒而再次患病。
二、儿童需谨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疱疹主要出现在手心、足底、口腔等区域,部分患儿肛周也可能出现疱疹。发病初期,孩子可能出现发烧、嗓子痛、流口水、不爱吃饭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上述区域可能出现红色斑点,逐渐形成疱疹。多数幼儿的症状并不严重,大约7至10天可以痊愈。但如果未能及时就医治疗,极少数患儿可能会并发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一旦发现类似情况,应及时就医。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手的清洁,这是关键。因为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空气飞沫和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途径传播。虽然目前尚未有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生产,但做好个人手卫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
三、家有手足口病患儿,该如何护理
对于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一定要进行隔离。症状较轻的患儿可在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隔离时间从患儿明确诊断回家治疗之日开始,至主要症状消失、退热、斑疹消退或疱疹结痂后7天。
在照顾患儿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使用肥皂洗手,之后才能与其他健康人接触或从事家务劳动。患儿的排泄物和用具、玩具必须消毒,不能让其他人接触。家长也应该尽量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以避免疾病传播。为做好家庭消毒工作也很重要。
日常好习惯,防病于未然手足口病预防与认知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至关重要。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应当经常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以及护理患儿前后。不仅要洗手次数多,更要会正确洗手。记住,多人共用洗脸盆或毛巾是不卫生的做法,应该避免。
张巧红向我们强调:“保持居室通风是预防疾病的秘诀。特别是患儿的房间,每天应该定时开窗通风,让空气流通。物品消毒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患儿的生活用品、盛放排泄物的容器以及饮用水等,必须消毒。”
村医或社区医生的工作也不容忽视。他们每天都要对患儿进行一次随访,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观察孩子的体温、脉搏、呼吸、精神状态以及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等。一旦发现病情加重,应立即就医。
托幼机构在这方面的预防工作也十分重要。每天早晨要对孩子们进行晨检,一旦发现可疑患儿,应立即送诊并居家观察。要对患儿使用的物品立即进行消毒。教室、宿舍等地方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清洗消毒孩子们的物品和环境。
那么如何检查确诊手足口病呢?常见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等,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还可以进行胸部X线检查、磁共振、脑电图等进一步检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手足口病,需要我们平时注意防护。
关于手足口病的认识误区也是家长们需要了解的。出疹子不一定就是手足口病;注射疫苗并不能预防手足口病;感染一次并不一定有抗体;孩子不出门也可能得病。我们不仅要勤洗手、多通风,还要对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等采取预防措施,全面防范手足口病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居室通风、做好物品消毒、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以及托幼机构的预防工作等都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