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在咽鼓管堵塞的早期,医生会使用氯霉素和进行滴鼻收敛,让患者吞咽打哈欠来打开咽口,帮助通风。对于耳痛的患者,会给予止痛药,并口服复方新诺以防止细菌感染。一旦感染发生并进入化脓期,如出现耳痛和发烧,患者应接受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每日两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这种积极的治疗方式往往能在短短一周内让80%的患者得到康复。口服红霉素和交沙霉素也被证明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如果初步治疗无效,可能是由于细菌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此时应立即更换药物。
对于鼓室内脓液过多、鼓膜严重凸出、疼痛剧烈、脓液无法顺利排出的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因为他们的咽鼓管短而厚,有时可以在早期尝试排除。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继续使用大量的广谱生物治疗外,还会使用石炭酸甘来止痛。
(1)鼓室穿刺抽脓:对外耳道进行酒精消毒,然后在鼓膜表面涂抹包宁液(包含、薄荷脑、石炭酸等成分)的棉球,等待3-5分钟让其发挥表面止痛作用。接着,用一根粗长的12号针刺入鼓膜前下象限,慢慢清除脓液,并用青霉素或庆大霉素等溶液冲洗鼓室。每天进行一次这样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在1-2次治疗后就能痊愈。这种方法可替代传统的鼓膜切除术,尤其适用于外耳道狭窄的儿童。如果反复穿刺无效,可以考虑进行鼓膜切除术。
在鼓膜穿孔后的治疗中,除了全身性的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外,局部用药也极为关键。如果治疗不当或排水不良,脓液持续超过1个月,就可能发展为慢性中耳炎。局部用药时需注意:
1. 耳用滴剂:通常包含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广谱抗生素的水、酒精和甘油制剂。避免使用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新霉素、链霉素等。可以融入一些中草药成分如硼酸、黄连素等。用药时耳朵朝上,先用制剂擦拭后坚持每天2-3次的清洗和滴药。滴药后可以通过按耳屏或手掌按耳门来促进药液进入鼓室。早期脓液较多时选择甘油或水溶液制剂,晚期则选择酒精或水溶液滴剂以促进抗炎和干燥。
2. 耳用粉剂:在脓液较少的情况下,为促进早期干燥,可以喷洒氯霉素、硼酸粉等粉末。但要避免大量使用,以防与脓液结合堵塞排水口,引发并发症。
3. 根据脓液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全身治疗应采用有效的抗生素并大剂量使用,至少持续一周以上。同时可以服用中药辅助治疗。治疗得当的话,85%-90%的患者在两周内能康复,听力也逐渐恢复正常。对于较大的穿孔则可能需要手术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