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怎么防范手足口病方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症状包括口痛、厌食、低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目录:
一、夏季防范手足口病的方法
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为了有效预防手足口病,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患儿应卧床休息,多喝温开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持口腔清洁。
2. 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 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对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等用品进行彻底消毒。
4. 注意患儿衣物、被褥的清洁,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5. 专家建议,如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二、手足口病的成因
手足口病的常见致病因素主要包括:
1.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等日常接触物也可传播病毒。
3.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
4. 临床病因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型等肠道病毒。
5. 口蹄疫病毒也属于相关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成人也有可能感染。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
三、手足口病的表现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手、足指及趾背部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
介绍手足口病:症状、原因及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一个熟悉而又令人担忧的病症。它是什么?如何引起?如何治疗?本文将为您揭开手足口病的神秘面纱。
手足口病,一种由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其感染源包括疱疹液、咽喉分泌物、被粪便污染的手、玩具和食具等。潜伏期为3至8日,全年均可发生,其中6月至8月为发病高峰。
疾病起病通常较急,患者常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能达到38℃至40℃。病程多为4至7天,极少超过7天。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会出现红色小丘疹,迅速转为小疱疹。这些疱疹直径约2至4mm,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除了手部和足部,这些疱疹有时也会在患者的臀部及肛周出现。临床上,手足口病的主要特征是手、足、口腔疱疹,因此得名。口腔疱疹通常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很快会变成小溃疡,导致流口水、吃东西时疼痛,甚至影响进食。
极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精神不振、嗜睡、频吐、抽搐等症状。这些可能是并发了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病症的征兆。
那么,如何治疗手足口病呢?以下介绍四种常用药物:
1. 阿昔洛韦:一种无环的嘌呤核苷酸类似物,通过干扰病毒DNA的复制和治疗剂量下的特殊作用,达到抗病毒效果。
2. 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是一种广谱核苷类抗病物,对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类似,但治疗效果更佳。
3. 干扰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抗病毒制剂,干扰素通过阻止病毒复制和增强宿主免疫力来达到治疗效果。
4. 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的常用药,利巴韦林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时疗效显著。
除了药物治疗,手足口病的饮食调理也很重要。在病初阶段,患者嘴疼、畏食,应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减轻嘴疼,食物应不烫、不凉,味道不咸、不酸。这里有一个小窍门使用吸管吸食,以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
还有一些食疗方可以帮助缓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例如,红萝卜、白茅根、竹蔗、生苡仁等煎水代茶,或者灯芯草、蝉蜕、木棉花等煲汤饮用。荷叶粥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手足口病虽然令人担忧,但只要了解其症状、原因及治疗方法,就能更好地应对。注意饮食调理和食疗方的使用,有助于缓解病情,让患者更快康复。进入第二阶段,病情有所好转,热度消退,嘴疼的症状也有所减轻。饮食应以泥糊状食物为主。例如,牛奶香蕉糊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牛奶能提供优质蛋白质,而香蕉易于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不仅能提供热能,还有助于补充维生素,润肠通便。
随着进入第三阶段恢复期,此时需要多餐但不需要过多的食物量。营养要丰富,例如可以食用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十天左右,可以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但有一种说法主张“全素,不动荤腥”,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完全吃素可能会导致营养质量不足,缺少优质蛋白质,因为抗体就是一种蛋白质。完全采用全素饮食可能不太妥当。
在手足口病期间,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禁忌。应避免食用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口腔和消化道黏膜,加重病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鱼、虾、蟹等海鲜食品,因为这些食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影响病情的恢复。手足口病期间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有助于促进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