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与瓣膜病介入治疗有哪些
先天性心脏病与瓣膜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这一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将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可能加重病情,威胁生命。许多患者在面对先天性心脏病与瓣膜疾病的治疗时,都会选择介入治疗方法。那么,这种介入治疗的效果究竟如何呢?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一健康问题?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生存期限究竟有多长。
专家指出,先天性心脏病简称为先心病,其发病原因是心脏和大血管的形成障碍,导致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对于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各不相同。如果在幼年期就能进行正规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根治,并且与正常儿童一样生长发育,寿命方面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如果治疗时机过晚,特别是在出现心功能衰竭后才进行治疗,患者的寿命将明显短于同年龄组正常人。
那么,先天性心脏病与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包括哪些呢?
心脏介入是一种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心血管疾病技术。通过穿刺体表血管,在数字减影的连续投照下,送入心脏导管进行操作。这种治疗方法涵盖了多种技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支架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等。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中的单纯二尖瓣狭窄等疾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并非毫无征兆。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七个危险因素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家族遗传史、孕期服用药物、病毒感染、环境污染、缺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
当生命的曙光初现,若母亲的第一胎宝贝被诊断为先心病,第二胎患病的风险悄然上升至约2%。而当连续两胎都面临这一挑战时,风险更是可能翻倍,达到惊人的10%。若母亲自身就患有先心病,这份风险更是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糖尿病的孕妇如果病情未得到妥善治疗,也可能使胎儿面临先天性心脏病的威胁。在妊娠早期,一些药物如锂、苯妥英钠或类固醇的接触,也可能对胎儿心脏产生潜在威胁。不仅如此,妊娠期间的过量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等都可能成为先心病的。就连近亲婚配和不良嗜好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让胎儿面临先心病的风险。
二、筑起预防堡垒:为未来的小天使护航
适龄婚育是首要之举。医学已为我们敲响警钟,高龄孕妇更易遭遇胎儿基因异常的风险,因此建议在最佳生育年龄进行备孕。想要宝宝前,要调整心理和生理状态,戒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等。在孕期更要积极预防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有害环境如射线、电磁辐射等。孕期避免去高海拔地区旅游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孕中期进行胎儿心脏彩超也是预防的重要手段。
三、揭开先天性心脏病的神秘面纱:症状与识别
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多样,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病情的轻重和复杂程度。一些复杂的严重畸形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可显现症状,甚至威胁生命。一些看似轻微的畸形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它们。这些看似微小的症状仍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加重,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主要症状包括:频繁感冒、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消瘦、多汗、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容易疲劳、体力差等症状。如果婴儿或儿童出现口唇、指甲青紫或在活动后面色发青、喜欢蹲踞等现象,那就要及时就医检查心脏是否存在杂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