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病怎么治疗
在反流性食管炎病情好转后停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张力未能得到根本改善,约有80%的病例在半年内会复发。如果采用组胺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或多巴胺拮抗剂等药物治疗,持续维持或及时应对症状,便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反流性食管炎可能带来多种危害。首先是食管狭窄,瘢痕的形成会导致食管逐渐狭窄,影响患者的吞咽。其次是出血,当食管粘膜出现糜烂或溃疡时,可能会破坏血管,导致出血。最严重的是食管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较一般人高30-52倍。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多种多样。正常人群也会有胃食管反流现象,但无任何症状,称为生理性GER。但在某些情况下,生理性GER可能转变为病理性GER,甚至发展成反流性食管炎。其中包括食管胃连接处解剖和生理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酸廓清功能的障碍、食管粘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以及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具体来说,食管胃连接处的抗反流屏障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第一道防线,其中最重要的结构就是LES。当LES压力过低或腹内压增加时,可能会导致GER。食管酸廓清功能的障碍、食管粘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以及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夜间睡眠时,由于唾液分泌几乎停止,食管继发性蠕动也罕见发生,因此夜间GER的危害更为严重。
裂孔疝(10%)
裂孔疝中,滑动疝较为常见。在这种情境下,食管胃接合部位会伴随胃体向上移位进入胸腔。这种移位导致膈脚分离,裂孔扩大。当疝囊较小时,它会随体位、用力及咳嗽而上下滑动。当疝囊增大后,它就不再滑动,这改变了裂孔附近的正常解剖关系,导致食管胃接合部闭合不全。胃的疝入使食管进入胃的His角消失,膈食管膜被拉长并变薄,腹段食管上移,进一步恶化接合部的闭合功能。在裂孔疝的患者中,半数以上会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外科手术后(5%)
一些扰乱食管裂孔正常解剖关系及影响食管胃接合部功能的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术、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胃大部切除术等,可能在手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术后长期插胃管可能导致贲门不能完全关闭,引发食管炎。一旦病因解除,这种情况是可以恢复的。
妊娠呕吐
妊娠期间,由于腹内压力的增加,可能引发裂孔疝,进而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幸运的是,分娩后,这种情况通常无需任何治疗即可恢复。呕吐以及长期呃逆也可能导致贲门口经常开放,引发反流性食管炎。在去除这些病因后,病情通常会恢复正常。
其他疾病
在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良而出现反流。随着幼儿的发育,大部分情况会减轻。仍有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良导致关闭不全的情况。器质性疾病如食管下段及贲门部肿瘤、硬皮病和各种导致幽门梗阻的疾病,都可能导致反流性食管炎。
发病机制
正常生理情况下,食管进入胃囊形成一定的角度,即His角,起到防止胃食管反流的活瓣作用。贲门部食管入口处的黏膜聚拢及食管下的高压区也是防止反流的重要因素。当这些正常解剖关系被破坏时,就会导致食管胃接合部闭合不全,引发频繁反流。
对于反流的发生机制,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膈食管膜附着点较正常人低,腹内食管段可能很短或消失。这会使整个食管段经受低于大气压的负压,导致食管腔扩大而发生反流。另一种可能的发生机制是膈食管膜的张力增加,使食管远端经常受牵拉而开放。
检查方法
反流性食管炎可以通过食管滴酸试验来检查。在这一试验中,患者坐好并通过鼻腔放置胃管。当胃管到达特定位置时,先滴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如无特殊不适,接下来换用特定浓度的盐酸进行滴注。在滴酸过程中,如果出现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即为阳性反应。如果重复两次均出现阳性反应且可以通过滴入生理盐水缓解,即可判断为酸GER。该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约为80%。
反流性食管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其发病机制、识别相关症状并在必要时进行专业检查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食管腔内环境检测:深入探索反流病的线索
通过精细的食管腔内pH测定,我们可以一探究竟。将特制的pH电极缓缓置入食管内,约位于LES之上主约5cm的位置。正常情况下,胃内环境呈强酸性,此时要求患者采取一系列动作如闭眼、捂鼻、深呼吸或屈腿等,增加腹部压力。如果食管内的pH值下降至4以下,很可能就是GER(胃食管反流)的征兆。通过注入盐酸后观察食管内的pH变化,也能为我们提供有力的证据。近年来,24小时的食管pH监测已成为诊断酸性GER的可靠方法,一系列的数据如pH小于4的时间百分比、最长持续时间等指标,有助于我们确定是否存在酸反流,并揭示其与胸痛、肺部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
食管腔内压力测定也是一种重要的检测方法。使用连续灌注导管系统,我们可以估计LES(食管下括约肌)和食管的功能状态。当静止时,LES压力低于一定数值,可能意味着LES功能不全或GER的存在。
胃-食管闪烁显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估计胃-食管反流量的手段。患者口服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酸化桔子汁溶液后,通过显像技术观察是否有放射性物质出现在胃部以上部位,从而判断是否有GER。这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
而在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时,内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通过内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食管的炎症病变程度,并根据Savary和Miller的分组标准将其分为四个等级。从轻微的炎症到严重的溃疡、狭窄,每一级别都有其特定的内镜和活检表现。
对于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我们拥有多种手段来深入探索、精确判断。这些检测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确定病情,还能为治疗提供宝贵的参考,为患者的康复之路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