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

健康知识 2024-12-23 09:34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本文将从中医治则、高发原因、小儿乙脑症状、食疗方法、检查诊断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中医治则

现代医学认为,乙型脑炎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在单核噬细胞内繁殖,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本病潜伏期通常为10-15天。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系感受暑热之邪而致,属于中医脑病中外感性脑病范畴。中医治疗乙型脑炎多采用温病立论,以卫气营血的辩证确立治疗方法,包括解表法、清热法、化湿法等多种方法。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原则,采取清热、解毒、熄风、镇痉等法,降低颅内压、降温除热、抗感染。预防措施主要是防蚊灭蚊,控制和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和治疗,同时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二、入夏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

乙型脑炎是一种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于夏秋季流行,儿童多见。随着气温、降雨量等因素的变化,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北移趋势。人对乙型脑炎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由于儿童和婴儿体内的免疫力有所不同,其感染后的病情和发病率也有所差异。乙型脑炎的流行与气温、降雨量等密切相关,因此夏季是乙型脑炎的高发季节。

三、小儿乙脑症状

小儿乙脑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等。由于乙脑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否以及严重程度,取决于病毒的毒力、数量以及孩子的机体免疫力。

四、乙脑患者的食疗方

在乙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食疗方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加速病情的恢复。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养阴润燥、补充营养的食物如绿豆汤、菊花茶等都可以作为食疗的选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小儿乙脑检查诊断

对于小儿乙脑的检查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来进行综合判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免疫力等因素,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介绍小儿乙脑症状:从潜伏期到后遗症的全方位解读

乙脑,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对于小儿来说尤其需要警惕。让我们一同揭开小儿乙脑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其症状表现。

乙脑的潜伏期一般为10至15天,短则4天,长可达21天。感染乙脑病毒后,症状各异,多数孩子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但也有少数孩子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变化、惊厥等。

典型病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初期,孩子可能出现发热、神萎、食欲不振、轻度嗜睡等症状。到了极期,除了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外,脑损害症状明显突出。而在恢复期,虽然体温逐渐下降,意识开始好转,但部分重症患者可能留下长期的后遗症,如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等。

婴儿乙脑的临床特点表现为轻泻、流涕、轻咳、喘息、嗜睡、易惊或哭闹,且惊厥发生率高。而老年人乙脑则表现为发病急、病情严重,重型及极重型比例较高,易出现昏迷、并发症如肺内感染、尿路感染等。

临床分型上,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其中,轻型患者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普通型患者体温常在39至40℃之间,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昏迷;重型患者体温持续在40℃或更高,常有反复或持续惊厥;而极重型患者病情最为严重,病死率高。

除此之外,脑部病变定位也很重要。不同部位的病变会导致不同的症状表现。例如,脑干上位病变可能导致昏睡或昏迷、听觉或视觉障碍等;上脑干部位病变可能导致深昏迷、瞳孔反应迟钝等;下脑干部位病变则可能迅速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

乙脑患者的食疗方案与小儿乙脑检查诊断

乙脑,即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孩子健康的一大威胁。对于正处于发热期的患儿,饮食应以清淡而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西红柿汁、豆浆、牛奶等。若孩子因呕吐无法进食,需及时接受输液治疗。在恢复期,营养与身体锻炼同样重要。

现在,让我们关注一些有效的食疗方案:

便方一:苋菜与荸荠的组合。将苋菜50克和荸荠250克加水煎煮,加入适量冰糖,每日一剂,分两次饮用。

便方二:马齿苋与胡萝卜缨的组合,每日一剂,两次水煎服用。

还有西瓜皮、黄豆根、炙甘草的组合,以及大蒜、绿豆、生甘草等便方,这些都有助于缓解乙脑症状。

对于气阴两伤型的乙脑患者,出现神疲气弱、纳谷不香等症状时,可以尝试五汁饮、沙参粥和地黄竹沥粥等食疗方案。五汁饮包括梨汁、荸荠汁等多种汁液,养阴生津。

关于乙脑的诊断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会增高,有时可达40×109/L。血清学检查中的特异性IgM抗体测定、血凝抑制试验等也有助于诊断。其中,血凝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很高,但需要注意与其他病毒的可能交叉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等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近年来,反向被动血凝法测急性期血清中乙脑病毒抗原的方法阳性率较高,是快速诊断的较好方法。

三、脑脊液探秘:乙脑的“幕后黑手”

在乙脑的诊疗过程中,脑脊液检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环节。

1. 脑脊液常规检查:除了压力升高,脑脊液通常呈现无色透明的外观,偶尔轻微混浊。白细胞计数多数轻度增加,大多在(50~500)×106/L区间内(约占80%),少数可超过1000×106/L,也有极少数表现为正常。这些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与预后无关。病初的2~5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之后则以淋巴细胞占据主导地位。蛋白轻度增高,糖分则正常或偏高,偶尔降低,氯化物保持正常。乙脑患者中,约有2%-4%的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正常。在起病1~2天内,脑脊液中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常增高,这对于判断病情预后和脑组织损害具有参考意义。脑脊液恢复正常需要10~14天,个别病例可能需要一个月。

2. 乙脑抗原测定: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IRHT)检测早期脑脊液中的抗原,阳性率高达66.7%。此法灵敏、简便、快速,无需特殊设备。

3. 特异性抗体检测:通过MAC-ELISA法检测患者脑脊液中的乙脑病毒IgM及IgG抗体,与血清中的抗体进行比较,发现脑脊液中的IgM抗体早于血清中出现,病程第二天即可检出,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助于早期诊断。

4. 病毒分离:乙脑病毒主要隐藏在脑组织中。尽管在疾病初期从血液和脑脊液中分离病毒的阳性率较低,但在早期死亡患者的脑组织中仍可成功分离出乙脑病毒。

5. 血气分析:对重症患者进行血气分析,有助于及早发现呼吸功能衰竭及酸碱代谢平衡紊乱等病理生理变化。研究发现,乙脑呼吸衰竭患者多以呼吸性酸中毒为主,其次为呼吸性碱中毒。

在影像诊断方面,乙脑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CT上,双侧丘脑对称性分布的病变呈低密度,主要涉及丘脑、中脑及基底节。还可观察到脑水肿、伴有脑室扩大的脑萎缩等现象。部分患者在急性早期CT检查可能表现正常。颅脑MRI显示全部病例均有双侧丘脑损害存在,T1加权像病灶多呈混合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或混合信号。除了双侧丘脑受损,大脑皮质、小脑、中脑、脑桥中央、双侧基底节、脑室周围白质及颈髓至少还有一个部位出现异常信号。这些影像特征对于乙脑的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