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肠内菌对健康影响!小鼠实验:改变肠内菌丛,也会改变个性

健康知识 2023-05-29 15:49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近年来,肠内菌丛的研究逐渐受到瞩目。所谓的肠内菌丛,指的是肠道内,包括各种好菌、坏菌,共100兆个以上的细菌所组成的群集。最新研究指出,肠内菌丛不只与排便有关,也和我们的健康、外表,甚至是大脑、心理层面等息息相关。

研究发现,肠内细菌可决定个体容易肥胖或容易变瘦。也有人尝试所谓的「粪便移植疗法」将健康个体的肠内细菌,移植到疾病患者体内,得到了超乎意料地效果。这些冲击性的实验结果都一个个的出现。

2015年2月,日本NHK播放了特别节目《揭开肠内菌丛之谜!令人惊奇的细菌》(肠内フローラ 解明!惊异の细菌パワー),这个节目引起了相当大的回响,而其内容也相当有趣。

节目中介绍,肠内菌丛可能会左右人的个性,并介绍了一项实验。进行实验的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助理教授,Premysl Bercik博士。

实验中,Bercik博士将个性活泼的老鼠与个性胆小的老鼠的肠内菌丛交换。实验结果显示,原本活泼的老鼠,在移植了胆小老鼠的肠内菌丛后,警戒心提高了;另一方面,原本胆小的老鼠,在移植了活泼老鼠的肠内菌丛后,警戒心降低了。Bercik博士自己原本也不相信这样的结果,于是拜托其他研究者做相同的实验,看结果是否一致。才确认「肠内菌丛可改变个性」此一结论。

别小看肠内菌对健康影响!小鼠实验改变肠内菌丛,也会改变个性

除了这个实验,还有各式各样的实验也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如自闭症(缺乏与他人交流能力的一种心理疾病)与肠内菌丛有关;肠内菌不足会导致记忆力下降、亦可能使人失去感性;随着肠内菌丛的不同,人们对压力的感觉也有所不同等等。

我想,如果肠内菌丛有可能影响大脑、感性、性情,那么改变肠内环境,或许对治疗心理疾病能有些帮助。

我常说「大便等于抒发心情」。就像吃了饭就需要大便一样,经过一整天拉哩拉杂的事情之后,也会累积许多「心理上的粪便」。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如果不适时排除这些废物,便会逐渐累积起来。容易累积压力的人,常不晓得该如何适时抒发。这些人在累积压力的,心理也会逐渐失衡,而且这些人也会有便秘的倾向。

指导我进行「坐禅断食」的师父野口法藏老师曾说过「如果一直累积情感上的废物,容易造成便秘」。中文中也有许多如「满肚子火」「满腹辛酸」「满腹委屈」等,与「肚子」相关的情感用语。由此可看出,肠胃与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你有没有因为紧张而肚子痛的经验呢?我有一位20多岁的女性病患,经历过精神上的冲击之后,一直为恐慌症与过敏性肠症候群所苦。与人接触时会紧张而产生便意,因出前完全不敢吃任何食物。搭电车时由于担心自己途中会想上厕所而难以处理,所以只敢搭每站都停的普通车。

不过,她接受心理咨商等以安定精神为主的治疗后,就摆脱了负面感情的影响,恐慌症也不再发作。,过敏性肠症候群也有所改善。这足以证明肠道与心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些个案如同上述的女性病患一样,靠着控制负面感情,使肠道疾病得以好转,而有些个案则刚好相反。前述的Bercik博士正埋首于改变肠内菌丛以治疗忧郁症的临床研究。虽然现在仍在数据分析的阶段,但隐约可看出些眉目。或许有一天,临床现场真的能看到以肠内细菌来治疗心理疾病。

这类治疗方式要实际应用在临床上,或许还有一段路要走。断食之后便能改变肠内环境,这倒是确定的。在第四章会提到一个个案,靠着断食治好了重度思觉失调症。由这个病例可以看出,改变肠道环境,排出肠内多余的东西,可让人放下负面感情,使精神层面恢复安定。

除了影响肠内细菌,断食可使精神恢复安定的理由还有一个,那就是使血清素这种神经传递物质分泌充足。这也与断食能使肠道恢复健康有关。

血清素与心理层面的安定有关,像忧郁症患者的血清素分泌量就很少。体内的血清素有90%保存在小肠黏膜上的嗜铬细胞。肠道恢复健康后,血清素的前驱物,一种称作色胺酸的胺基酸便容易被肠道吸收,并分泌大量血清素保存在小肠。

,人体合成神经传递物质时不可或缺的维生素B群,断食后也较容易被肠道吸收,让促进人们奋起努力的多巴胺,以及可稳定人心神的血清素能达到平衡。

肠道状态稳定时,整体的营养与激素可达到平衡,精神状态也能稳定下来。

世茂出版《防弹断食跟着医师周末断食,排毒养生更健康》

  该文章《别小看肠内菌对健康影响!小鼠实验改变肠内菌丛,也会改变个性》由网友『他心有她』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