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耆补脾、肺气 提升防御力感冒不再来
黄耆是药膳常用的中药之一,能帮助预防感冒、调节排汗系统,甚至治疗久不愈合的伤口,消除身体浮肿,黄耆都有所助益。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黄耆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肠胃功能)、肺经(呼吸系统、皮肤),常听人说黄耆「补气」其实就是补脾、肺的气。
黄耆补脾、肺气 强化吸收功能、预防感冒
中医说「脾胃为生化之源」,黄耆补「脾气」,将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巩固好,才能充分吸收吃进的食物营养、药物药效;「肺气」则与口腔、鼻腔呼吸道黏膜、皮肤等部位相关。
中医将口腔、鼻腔呼吸道黏膜、皮肤等部位称为「表」,是抵御风邪、寒邪等病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黄耆补「肺气」,连带能增强身体表层的「卫气」,「提升呼吸道黏膜、皮肤防御力,保护皮肤不受外邪侵入,还能调节排汗功能,」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内儿科主治医师王品涵指出。
「尤其动不动就感冒的人,相对来说身体比较虚,尤其是『表』比较虚,」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李艾玲表示,秋冬季节交气温变化大,吃点黄耆可以「补气固表」,就像筑一道对抗敌人的坚固城墙,增强身体的防御力,预防感冒。
(秋冬季节交气温变化大,吃点黄耆可以「补气固表」,就像筑一道对抗敌人的坚固城墙,增强身体的防御力,预防感冒。)
「表虚」的民众也容易流「虚汗」,所谓的虚汗指的不是因为运动或天气炎热流汗,而是处于静止状态流的汗水,通常体虚的人容易流虚汗。黄耆「固表」能维持排汗功能正常,保护身体不会因为汗流过多,一吹风就感冒、头痛。
,表虚的病人脸浮肿、手脚也比较容易浮肿,「这类的浮肿通常是气虚血液循环不佳造成,黄耆能帮患者补气消肿,」李艾玲说。
不仅如此,黄耆还能帮助皮肤伤口愈合「生肌托疮」。王品涵指出,若患者身体过于虚弱,伤口拖很久都无法愈合,此时除了清热解毒药外,中医师还会加一点补气血的药,这时补气药会选择黄耆,黄耆入肺经,能强化皮肤表面的卫气,促进局部气血循环,将伤口内部的脓托出皮肤表面排掉,加速伤口愈合。
痘痘长满脸、口干舌燥、嘴巴破 黄耆不能碰!
适用黄耆族群
黄耆补气功能强,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吃。黄耆补气有向上升的方向性,脸部容易长痘痘、容易脸红,经常熬夜,口干舌燥、嘴巴破、容易口渴,或是气血循环、消化不好,容易胸闷、肚子闷、肚子胀的人,都不建议自行食用黄耆,以免症状恶化,医师们一致表示。
不适用黄耆族群
如果是平时比较虚弱,容易劳累、出汗、怕冷,季节交替容易感冒,甚至偶尔还会拉肚子,属于味道淡,没有腥臭味的腹泻,而且没有上述上火情况的民众,比较适合食用黄耆。
这类型的民众可以抓一把约10公克的黄耆冲热水喝,一周最多喝三次,不能天天喝,喝到症状改善或是开始口干舌燥、嘴巴破、冒痘痘,喝水不容易解渴,就要马上停止,毕竟黄耆是一味药材,不适合长期吃,补过头也会出现上火症状。
(脸部容易长痘痘、容易脸红,经常熬夜,口干舌燥、嘴巴破、容易口渴的人,都不建议自行食用黄耆)
黄耆分北耆、晋耆 药膳食疗多用晋耆
黄耆种类繁多,依品种不同可分为北耆(又称白皮耆)及晋耆(又称红皮耆)两种。通常医疗院所及中药房药用以北耆为主,补气功能较强;一般民众煮的药膳食疗多是晋耆,味道甘甜,豆腥味较淡,炖煮后汤头甘甜好入口,市面上贩售的大部分都是晋耆。
黄耆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生黄耆」及「蜜炙黄耆」两种。黄耆使用蜂蜜水加工炒干,就是所谓的「蜜炙黄耆」,蜜炙后的黄耆补气功能又较生黄耆强,通常药用为主。
王品涵提醒,北耆(白皮耆)、蜜炙黄耆药性较强,吃多了容易上火,最好要有医师处方再使用才安全。
黄耆怎么挑、怎么保存?
黄耆在台湾进口居多,选购时要注意有完整包装,清楚标示产地、有效期限等信息。挑选晋耆(红皮耆)要选择表皮为红棕色,北耆(白皮耆)则表皮淡黄或浅土黄色,药材横段面中心淡黄、有一圈半透明黄褐色、外圈带灰白色,外观完整、新鲜,没有虫蛀、腐败、发霉,拿起来闻没有怪味道或酸味较佳。
蜜炙黄耆则要观察拨断时蜂蜜要完全渗透进断面里、没有油耗味效果才够好。黄耆买回家后要用夹链袋密封好,放冰箱冷藏保存,或是放在干燥箱防潮,可放3~6个月。
★加入康健LINE好友,陪你一起爱健康
防飞沫传染流感,口罩一定要戴正确
流感疫苗9大迷思
图解迷思/维生素C可以治感冒吗?
该文章《黄耆补脾、肺气 提升防御力感冒不再来》由网友『相爱多年』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