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原因

健康知识 2023-05-29 15:48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谷酰转肽酶也是肝功能检查的指标,临床上谷酰转肽酶的升高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可是对于谷酰转肽酶为什么会升高,升高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谷氨酰转肽酶偏高
 
    (一)谷氨酰转肽酶检测方法
 
     谷氨酰转肽酶英文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 谷氨酰转移酶GGT 谷氨酰转肽酶是催化谷氨肽+氨基酸→谷氨酸+肽反应的酶。谷氨酰转肽酶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肾内最多,为胰和肝,胚胎期则以肝内最多,在肝内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中GGT增高。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IFCC和欧洲常规Szasz法。二者均是以γ谷氨酰-3-羧基-4-对硝基苯胺和双甘肽为底物的酶动力。GOT作用于γ-谷氨酰-3-羧基-4-对硝基苯胺和双甘肽产生γ一谷氨酰双甘肽和5-氨基2-硝酸苯甲酸盐,在405nm处检测吸收峰,计算出血清中GGT的浓度。

    (二)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会引起血清中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因素,需要引起注意。
  2,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脂肪肝、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炎患者体内谷氨酰转肽酶多数呈现中度或高度增加。
  3,肝内或肝外胆管梗阻时,由于谷氨酰转肽酶排泄受阻,随胆汁返流入血,也会出现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现象。
  由于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常意味着是肝脏炎症加剧症状,肝脏遭受着持续不断的损伤,酒精肝或阻塞性黄疸可能会引起肝纤维化导致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引起的可能有生命危险。
 
    (三)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危害
 
  一对于是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引起的谷氨酰转肽酶偏高,会导致坏死区邻近的肝细胞仙酶合成亢进,如长期升高,可能有肝坏死倾向。
  二对于是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病引起的谷氨酰转肽酶偏高,会在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的刺激作用下,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使病情进一步的恶化。
  三对于是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等引起的谷氨酰转肽酶偏高,不利于病情的恢复,相反,会使病情进一步的加重。
  四对于是生理性原因引起的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特别为服用某些药物导致的谷氨酰转肽酶偏高,应该立即停药,会否则加重肝脏的负担。

    (四)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症状
 
  ,转氨酶如果上升如果病情为轻度的,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如果病情严重,会出现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等。
  人体内许多组织都含有转氨酶,比如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内科疾病都可能使转氨酶升高。如果有胆结石等胆道梗阻性疾病,可能因为淤胆而使血中转氨酶水平升高。肝病专家指出,如果发现自己转氨酶高了,不要过于紧张,不要担心自己患了严重的肝脏疾病,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好好休息,及时接受正规复查和治疗。
  谷草转氨酶偏高的症状有的失衡是有一些乏力,失眠多梦的,这都到了晚期的症状,影响了肝功能的时候出现的一些状况,刚开始的时候患者兴许没有什么症状,没有在意,可是到了后来就会出现乏力、纳差、失眠多梦、低烧、厌油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这个时候就说明影响了肝功能,在还没有影响肝功能的时候尽量的治疗乙肝,是明智的选择。
 
    (五)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注意事项
 
  禁忌
  乙肝患者转氨酶升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多数肝病患者都把转氨酶和肝功能相提并论,提起肝功能,马上就想到转氨酶的高低。其实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错误的,转氨酶只不过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肝脏功能的一项指标,转氨酶的正常与否,并不能代表肝功能的好坏,转氨酶的高低也不是与肝脏功能状态呈比例的。
  乙肝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找准自己转氨酶升高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对症治疗,,乙肝患者转氨酶升高时,患者还要注意平常的饮食保健,乙肝患者转氨酶高吃什么?乙肝患者转氨酶高吃什么好?日常生活禁忌有哪些?
  乙肝患者转氨酶升高在生活中要注意以下一些禁忌
  1.忌辛辣
  辛辣食品易引起消化道生湿化热,湿热夹杂,肝胆气机失调,功能减弱。故乙肝患者转氨酶升高应避免食用辛辣之品。
  2、忌烟
  烟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乙肝患者转氨酶升高必须戒烟。
  3.忌酒
  乙肝患者转氨酶升高不宜饮酒酒精的90%要在肝脏内代谢,酒精可以使肝细胞的正常酶系统受到干扰破坏,所以直接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坏死。患有急性或慢性活动期肝炎的病人,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使病情反复或发生变化。
  4.忌食加工食品
  乙肝患者转氨酶升高要少吃罐装或瓶装的饮料、食品。这是由于罐装、瓶装的饮料、食品中往往加入防腐剂,对肝脏或多或少都有毒性。
  5.忌滥用激素、抗生素
  是药三分毒,药物对肝肾多有损害,乙肝患者转氨酶升高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用药。
  6.忌乱用补品
  膳食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乙肝患者转氨酶升高如果滋补不当,脏腑功能失调,打破平衡,会影响健康。
  7.忌生活不规律
  “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转氨酶升高的乙肝患者来说,充足的睡眠、合理营养、规律生活,每天坚持早操,劳逸结合很重要。
  8.忌生气气大伤肝
 
    二、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原因
 
  对于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原因,谷氨酰转肽酶对各种肝胆疾病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大多数肝胆疾病中,其活力增升高,但在不同的肝胆疾病中,其升高的程度与其它血清酶活性的相对比例不尽相同。
  ,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患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坏死区邻近的肝细胞仙酶合成亢进,从而引起血清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这个因素也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不容忽视的。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谷氨酰转肽酶常常高于正常1-2倍,如果长期升高,可能有肝坏死倾向。
  3、肝内或肝外胆管梗阻时,由于谷氨酰转肽酶排泄受阻,随胆汁返流入血,也会出现谷氨酰转肽酶偏高。
  4、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谷氨酰转肽酶几乎都上升,成为酒精性肝病的重要特征。
  5、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病人中,谷氨酰转肽酶多数呈中度或高度增加,可大于正常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6、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早期,也会出现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现象。
  7、脂肪肝病人也会出现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但一般营养性脂肪肝时,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多数不超过正常值的2倍。
 
    三、谷氨酰转肽酶偏高怎么办
 
    (一)谷氨酰转肽酶偏高怎么办
 
  ① 精肝或者脂肪肝引起的转肽酶高,要注意日常饮食调节,戒烟、戒酒,注意休息等事项,还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
  ② 其他疾病如肝硬化、胰腺炎、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肝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肝外胆道癌等都会引起转肽酶高,此类患者需要先检查具体的病因后到对应的科室接受治疗。
  ③ 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转肽酶高,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病毒dna、肝功能检测,如果是病毒引起的,就要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乙肝患者来说,建议采用“973肝细胞分离技术”,此疗法治疗乙肝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临床治愈率高,是目前治疗乙肝最好的方法。
 
    (二)谷氨酰转肽酶高的降低方法
 
  1、益肝灵
  有降酶,改善肝脏代谢,稳定肝细胞功能。降酶有效率为67。2%,还可增进食欲,减轻乏力、浮肿。用量每日3次,每次4丸。国内还有复方益肝灵,疗效优于前者,每日3,每次3-4片。
  2、五味子与联苯双酯
  五味子及联苯双酯可增强肝脏解毒功能,降酶作用强而快。连服2-3周90%的谷丙转氨可下降,80%恢复正常,但停药半月-3月可再度上升。目前多用联苯双酯片剂或滴丸,后者容易吸收,而且可以减
  少剂量。成人用片剂每次1-2片,每日3次,滴丸6-10粒。每日3次,如谷氨酰转肽酶恢复正常,可减量继续服3-6个月以防反跳。该药副作用较少,偶见恶心、上腹不适、失眠。
  3、垂盆草制剂
  为天然植物含垂盆草甙,有清热、利湿、解毒功效,降酶作用类似五味子,但停药过早也易反跳。现在药店上市有冲剂和片剂。冲剂每次10克,每日2-3次,片剂每次3-4片,每日3次,一般3个月一个
  肝疗程,不宜过早停药。谷氨酰转肽酶恢复正常后缓慢减量直至停服。
  4、五灵丸
  用柴胡、灵芝、丹参与五味子制成丸剂,疏肝益脾活血,有较明显降酶作用,可消除腹胀、乏力。每日3次,每次5克(1小瓶),用药半个月左右谷氨酰转肽酶可以下降,不过少数人在谷氨酰转肽酶下降时,谷草转氨酶有所上升,但继续治疗过程中,两者能恢复正常,疗程1-3个月,有效后应逐渐缓慢减量以免反跳。
 

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原因(文健康无忧网)
 
    (三)吃什么药降低谷氨酰转肽酶
 
  丙谷氨酰转肽酶高在临床检查中比较多见,引起谷氨酰转肽酶高的原因有很多,在这些原因中有些是非病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对于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谷氨酰转肽酶高[4],一般不需要用药;而部分病理性原因引起的谷氨酰转肽酶高可以降酶治疗。
  出现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情况不要慌张,因为可能是生理性原因造成了谷氨酰转肽酶偏高。出现谷氨酰转肽酶的朋友最好在一周之后去正规医院复查,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如果谷氨酰转肽酶仍然高出了正常值,应做进一步检查乙肝五项,乙肝HBV-DNA检查,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甲胎蛋白检查,肝穿刺检查,以完全了解病情,有针对性的治疗。
 
     如果以上关于谷氨酰转肽酶偏高  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原因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