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部位看健康 出汗部位不同意味着你生病了
健康知识 2023-05-29 15:48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炎热夏季出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即使不热也会不停出汗在某一处,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应引起重视。
一、出汗部位看健康
(一)出汗部位看健康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如果额头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忧郁肝阳上亢引起的。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是否正常,这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足,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你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方面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有点低,需要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建议每天用双手或工具敲打双腿。需要注意的是要多次敲打,并且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里是你身体上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适当的刺激可以达到调理肺经的目的。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很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去医院做个全面的激素检查。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角度说是脾胃失和。西医角度上说,你体内的血液循环多半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平时不要过度焦虑,不要看恐怖片,以免惊吓过度更伤心和脾。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这种情况。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径过大。如果汗液气味很大,是因为你的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刺激性食品。
建议汗腺过大时,可以去医院做简便的激光治疗。饮食要注意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6、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
如果你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时,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中医上认为你多半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而且血虚。
建议每日餐后按摩腹部,顺时针按摩30圈,逆时针按摩30圈。要少吃,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7、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
背部汗腺分布较少,所以背部爱出汗说明你的身体阴阳虚弱,已极度疲劳。
建议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女人应该多吃些海鲜,还可以早晚做15分钟瑜伽冥想。
(二)出汗部位看健康警惕8大出汗症状
1、额汗
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汽,故有蒸笼头的俗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汗。
2、冷汗
每当人在生病、受惊吓或心绪格外紧张、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时会不断地排出大量淡而无味的汗,触之发凉,出汗后常常有“心有余悸”之感。
3、手足汗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4、鼻汗
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汗珠晶莹可见。若病变见于肺气宣泄失常,多见于肺虚病人。
5、半边身出汗
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边身体无汗或出汗甚微。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6、黏汗
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症汗。此种汗表明身有湿热不清,需去湿去热,方可痊愈。
7、焦味汗
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或燃煤味。重者焦味甚浓,可刺激周围人打喷嚏、流清涕。此症局限于青年人男性,系因手淫频繁,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部者。,高烧病人的战汗,手术或女性分娩之后的虚汗,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的脱汗,都是不同病症或不正常的奇汗。
8、劳心汗
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三)从出汗看健康专家解读两者关系
从中医上来说,常根据病人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伴随症状来判断身体的状况。一年四季,不管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出汗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较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多认为是气虚“自汗”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排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
睡觉出汗,醒来汗止,常伴心烦、潮热、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等,中医常称为阴虚“盗汗”。此类人饮食上宜多食百合、银耳、甲鱼等,少吃羊肉、狗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对于儿童来说,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多是阴血不足,要及时就医。,老年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中医多属“虚劳”病症,常为肺脾气虚。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有些出汗多还与甲亢、结核病、风湿热、内分泌紊乱等有关,应及时做必要的检查治疗。
二、出汗部位的治疗
(一)夏季出汗多 中医调理
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故需适当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将上述各种食物加以科学搭配食用,则可充分满足心脏和脾脏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中医师建议,科学降温,这是战胜持续高温的保健良策。最理想的温度是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5℃~7℃。老人、小孩体温调节能力差,应尽量少“孵”空调。长期在空调环境里工作、生活的人,应穿一件外套。坐着工作的人,尤其是女性,可在膝关节部位覆盖一块浴巾,不能贪图一时凉快,对着风口吹,以防低温对人体损害,发生月经不调、颈椎病、关节炎等。
(二)出汗多的中医食疗方法
自汗不因活动、天气、食物、药物等因素而自然出汗者,为自汗,多为气虚表现。可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炒白术、防风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以“补肺益气、固表养阴”为原则,饮食上可以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可多煲太子参瘦肉汤、党参北芪瘦肉汤、西洋参炖鸡、五指毛桃炖鸡等饮用。如果是虚不受补的人,要用太子参煲汤。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风一吹就打寒战,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水煎服。
盗汗睡中出汗,醒后即止者为盗汗,多因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所致。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用沙参麦冬煲老鸭,平时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服用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
胸窝出汗又称“心汗”,多为心气衰弱所致,可用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5克,水煎服。
手脚多汗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若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可用增液汤(玄参30克,麦冬、细生地各24克)加减;若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黄浊、舌苔厚腻等脾胃湿热症状,可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提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加黄芩、莱菔子、淡竹叶等。
偏汗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多属营卫不调,气血不和,宜益气养营,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人参、肉桂、川芎、熟地黄、茯苓、白术、黄芪、当归、白芍、炙甘草。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
绝汗多见于病情危重的心衰病人,虚汗淋漓不止,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微弱,时有时无,是阳气将绝之象,可应急服参附汤人参、附子(炮)、青黛各15克,水煎服。
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乌梅、黑豆、桃干等。
1、五味子,大枣,桃干,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
2、生黄芪,大枣,浮小麦,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
3、黑豆,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适量乌梅、桃干,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4、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
5、五味子、五倍子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
(三)夏天爱出汗怎么办
1、少喝酒酒精会使皮肤里的血管膨胀,增加身体的热量。
2、擦点酒精酒精会压缩毛孔,可以在几个小时内阻止流汗。这种方法只能偶尔使用,因为过度擦酒精会引起严重的皮肤干燥和刺激。
3、撒一点爽身粉有时只是喷洒一些爽身粉,可以帮助你吸收身体的过多水分,使你感觉干爽。
4、浸凉水浸泡在凉水里面会暂时抑制住流汗。将有影响的部位在凉水里浸泡30分钟,会使毛孔收缩,足以在3小时内不会流汗。
5、治疗情绪紧张的药物对于经常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的患者,可以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泮等内服药物,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从而减少因情绪紧张所引起的出汗增多。
6、避免吃热、辛辣的食物少吃一些会使胃发热的食物,身体就会减少出汗。
三、部位出汗的原因
(一)艾灸部位出汗的原因
1、太热就容易出汗,这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如果天气很热,再加上我们艾灸,这样就更热了,这种热的出汗,应该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2、人虚会出汗,我们会看到,阴虚的病人会出汗,很多人不仅仅是阴虚伴有阳虚的症状。所以我们有时会看到上热下寒的,这样的病人具有阴阳俱虚的症候。
3、艾灸患处出汗,出水,应该是在排寒湿。
4、艾灸后,艾灸部位出汗,应该是病邪在找通路,艾灸患处有出汗应该是好消息,有可能是寒湿,在这里找通路。
5、如果艾灸出汗,自我感觉很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表示邪去症安,是好现象。如果艾灸出汗,自我感觉很累,很乏力,表示正不胜邪,此时应该结合一点食疗,吃一点补气血的食物或药物。
6、还有,如果自身患有结核病,甲亢,免疫力低下等疾病也会有自汗,盗汗症状。
自己分析一下,您属于那种出汗,可以针对性的治疗。
出汗部位看健康(文健康无忧网)
(二)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1、额汗
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汽,故有蒸笼头的俗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汗。
2、冷汗
每当人在生病、受惊吓或心绪格外紧张、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时会不断地排出大量淡而无味的汗,触之发凉,出汗后常常有“心有余悸”之感。
3、手足汗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4、鼻汗
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汗珠晶莹可见。若病变见于肺气宣泄失常,多见于肺虚病人。
5、半边身出汗
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边身体无汗或出汗甚微。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6、黏汗
汗出黏腻,发稠发热,系重感冒或其他病症高烧,服用解热退烧药后的一种病症汗。此种汗表明身有湿热不清,需去湿去热,方可痊愈。
7、焦味汗
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或燃煤味。重者焦味甚浓,可刺激周围人打喷嚏、流清涕。此症局限于青年人男性,系因手淫频繁,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部者。,高烧病人的战汗,手术或女性分娩之后的虚汗,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的脱汗,都是不同病症或不正常的奇汗。
8、劳心汗
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而胸汗涔涔。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如果以上关于出汗部位看健康 出汗部位看疾病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