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饮食该注意什么,应如何调理?

健康知识 2023-05-29 10:45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平时应胃功能不好,饭量较少,有时觉得胃不舒服,出现身体疲惫、头晕
网友【臭皮匠】解答如下
缺铁性贫血平时饮食最重要,可食枸杞,猪肝、大枣、菠菜、桂圆、黑木耳、等等…波菜和猪肝搭配治缺铁性贫血效果更嘉!波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对缺铁性贫血有改善作用。猪肝具有补血,调节和改善贫血病人造血系统的功能!两者同食效果更佳。
网友【月中真情】解答如下饮食原则是1.供给含铁丰富的食物,2.供给高蛋白饮食,促进铁的吸收和合成血红蛋白,3.供给含维生素(维生素食品)C高的食物,使三价铁还原为易吸收的二价铁(铁食品),4.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克服长期偏食素食(素食食品)等不良习惯。
    在配餐时在每日充足热量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富含铁的食物,如肝、腰、肾、红色瘦肉、鱼禽动物血、蛋奶、硬果、干果(葡萄(葡萄食品)十、杏干、干枣)、香菇(香菇食品)、木耳、蘑菇、海带及豆制品绿叶蔬菜(蔬菜食品)等。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的食物有瘦肉、鱼禽、血、内脏,含血红素铁。吸收率为10%--20%。其它含非血红素铁的食物有乳蛋、谷类(谷类食品)、硬果、干果的蔬菜(其中蛋黄为3%,小麦为5%)吸收利用率较低,在10%以下。要避免使用干扰降低吸收率的含草酸、植酸、鞣酸高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空心菜等。注意配备含维生素C高的蔬菜如西红柿、柿椒、苦瓜、油(油食品)菜、小白菜等。蛋白质(蛋白质食品)的摄入量要高,每日每公斤体重1.5克,用以合成血红蛋白。烹调用具宜用铁制的锅。在食用补铁饮食时不要饮茶,以免影响铁的吸收。合理安排餐次和内容,食欲差、胃纳少的病人可少量多餐进食。

食谱举例
早餐红糖小米粥(或牛奶),咸面包、五香茶蛋、水果(水果食品)1个;
午餐红烧鱼、香菇炒油菜、鸡血豆腐汤、米饭、桔子1个;加餐红枣银耳羹;
晚餐水饺(猪肉小白菜馅)、卤猪肝、呛莴笋胡萝卜、水果1个。
网友【流行性感冒】解答如下最佳答案


多吃含铁的食物如菠菜,肉类,牛奶等

不同种类贫血有其特殊的治疗药物,若是不顾贫血之原因而乱投药,不但造成药物浪费,不能治好贫血,甚至会延误正确之治疗,造成严重之后果,目前对造血有特异性作用之药物有铁剂、维生素B12及叶酸,其有特殊之治疗适应症。铁剂只对缺铁性贫血有效,维生素B12及叶酸,只对维生素B12缺乏及叶酸缺乏贫血有效。详细如下


1.维生素B12及叶酸对巨嗜细胞贫血有效,维生素B12缺乏者禁止用叶酸代替治疗,因为叶酸虽然能使维生素B12缺乏之贫血矫正,但又促使维生素B12引起的脊髓病变不能恢复正常,导致永久性神经病变。


2.雄性激素对红血球生成有刺激作用,其原理是刺激肾脏产生更多的红血球生成素及增加骨髓对红血球生成素之效应,其可以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其它继发性贫血等,部分病患可以得到不同程度之减轻,她的副作用是会雄性化。


3.肾上腺皮质激素,又名类固醇,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贫血最有效,其它主要用途是治疗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以抑制过度之免疫功能,其副作用很多,所以应用前必须权衡得失,慎重考虑适应症,剂量及用药时间等。达到一定疗效后逐步减少剂量,以最小有效剂量维持。


4.以维生素B6治疗遗传性及原发性铁粒芽细胞含血,可使部分病例之贫血减轻,这种病人并不缺乏维生素B6,但红血球中血红素之合成有缺陷,而大剂量维生素B6有促进血红素合成之作用。

贫血患者体弱乏力,食欲不佳,适宜食用一些药粥,作为调养的辅助。兹介绍几种药粥如下。

一、红枣粥 将大米淘净后放入锅内,加入洗净的红枣若干,加水适量,煮熟至稠,即可食用。

二、红枣糯米粥 山药8g,苡仁10g,荸荠粉2g,大枣5g,糯米50g,白糖50g。

制作将各种药物择去杂质备用;苡仁洗净下入锅内,注入清水适量,置火上煮至开裂时,再将糯米、大枣洗净后下入锅中,煮至米烂;山药打成粉,待米烂时,边搅边洒入锅内,约隔20分钟后,再将荸荠粉搅入锅中,搅匀后即可停止加热;将粥装入碗内,每碗加入白糖25g。

三、大枣羊骨粥 羊颈骨1~2根(捣破),大枣20枚(去核),糯米50~100g。共煮稀粥,食盐调味,分次食用。尤其适合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食用。

四、阿胶粥 糯米洗净入锅煮熟,加入阿胶适量,待溶化后,加红糖若干,即可食用。

五、菠菜粥 取连根新鲜菠菜100~150g,洗净后用手撕开;粳米100g,放入砂锅,加水800毫升,煮至米烂汤稠,即可食用。更适合于缺铁性贫血。

六、猪血鲫鱼粥 生猪血一碗,白胡椒少许,鲫鱼100g,白米100g,煮成粥,食用。

七、首乌粥 制首乌15克,大米100克,用砂锅或铜锅先煮首乌至烂,去渣取汁煮粥食。

八、龙眼莲子粥 龙眼肉5g,莲子肉10g,大米100g,同煮粥食。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