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医》道尽医者心声_纪录片上线一月引发社会轰动

健康知识 2023-05-29 06:37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一部《医》道尽医者心声_纪录片上线一月引发社会轰动

 

2014年10月11日凤凰资讯

 

上线仅一个月,由凤凰网与飞利浦联合制作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医》就创造了单集点击过百万的记录,也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场针对国内医生群体职业状况的思考和讨论。

 

5部片子道出无数医声

 

总长度接近50分钟,场景横跨急诊科、儿科、影像科、神经内科和心外科,这部由《舌尖II》导演丁正所执导的纪录片不仅意在记录医务工作者的心路历程,更是希望通过这5名医生的故事反映出整个医生群体面临的主要压力和困惑。

 

《激战》——协和急诊科的二线“女超人”张晖5年如一日,以争分夺秒的速度帮病患与疾病战斗着, 但受到人力和床位的限制,满足所有病人的治愈需求只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图为张晖

《心血》——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医生贾晨光将一天24小时中一半的时间都交给了白血病儿童,希望每个小病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但总有人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

《视界》——沈阳盛京医院影像科医生石喻的工作是从每天数万张图像中找出隐藏在器官内部的病灶,一张简单的报告对医生来说意味着十几个小时的不眠不休,窗口另一头病人看到的却只是数字…

图为石喻

《暖春》——北医三院神经内科医生王丽平的目标远远超出治愈的范畴,因为她要面对的是终身无法被治愈的渐冻人群体,这个长期为外界所忽略的群体,从此不再在痛苦绝望中独自前行…

《回归》——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的外科医生程云阁一年需要承担400余例手术,他自豪地说,在他手里每个病人都能得到与美国总统克林顿相同的待遇,但在病人眼中,非本职工作占据了医生很大一部分的精力…

反思淡漠已久的医患沟通

纪录片于9月初上映之后,不仅在医务工作者间产生了共鸣,还促使许多网友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医生这个群体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和谐的关系,这样的心结应该靠病人和医生共同解决。”有网友在视频下方的留言区评论到。

 

 

 

  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医》纪录片还吸引了社会各界名人的关注,纷纷以博客、微博或微信的方式表达出对医生群体的支持。

  曾在公立医院做了20年外科主任的张强在观片后质疑到,现在医疗界反对以药养医的模式,如何保证医生团队的纯洁性?又不让他们的生计而受到困扰?离开体制成为一名“自由医生”后,张强脱离了评职称、医药代表的影响后,反而有了更多时间为病人服务。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将《医》与曾广受好评的电视剧《心术》相提并论,认为《医》对国内最容易发生医患矛盾这些部门的描绘更加现实。他表示,病人对医学的期待太高,要让医生在短短5分钟内既做诊断又与病人好好沟通,难度比较大。

  缓和矛盾媒体企业责无旁贷

  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好医生是怎样的?一项由凤凰网发起的《中国医生题材纪录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80%的网友认为,医生也是正常人,只要医术高超、对患者负责,就是一名好医生。,也有61%的网友认为,不良媒体一边倒的报道对医患纠纷激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凤凰网长期关注医生群体,之所以选择以纪录片的方式记录和反映医生真实的工作和生活,正是出于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希望以公正客观的视角重新审视曾被不良报道妖魔化的医生形象。

  ,为了得到社会对整个医生群体的理解,除了媒体,更需要来自业界的声音,凤凰网选择了长期关注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医疗企业飞利浦,作为《医》纪录片的重要合作伙伴。

  作为医疗保健行业的全球领导者,飞利浦在中国始终与医生携手合作,通过创新性医疗解决方案提升患者的疗效,积极拓展医疗保健的覆盖范围和可及性,让实惠的医疗服务惠及大众和患者。在与医院的长期合作中飞利浦也感受到,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医生正长期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这一事实及其原因并没有为公众所深入了解。

  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副总裁,运营及客户服务部总经理缪宏呼吁大家在关注医生医术水平的,也更多地关心医生的心理状态,“医生没有给自己关爱,不关爱自己,或者说得不到社会的关爱,他一定是不能传递能量出去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