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的症状 药物过敏怎么办
药物过敏的症状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它与药物的剂量无关。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病率不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用药当时就发生,称为即发反应;另一种是潜伏半个小时甚至几天后才发生,称为迟发反应。轻则表现为皮疹、哮喘、发热;重则发生休克,甚至可危及生命。药物过敏的症状由于药物反应可累及到各个系统和器官,范围广,有全身的亦有局部的。本节只讨论部分典型的药疹和少数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
(一)变应性药疹
这是药疹中种类最多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根据其潜伏期、发生发展情况、皮疹表现及转归等,至少可分为10多个亚型,如固定性红斑、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结节红斑要、玫瑰糠疹样、紫癜形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等。它们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点
①有一定潜伏期,一般为4~20日,平均7~8日,如已被致敏,用同样药物,常在24小时,平均7~8小时内即可发病。最短者仅数分钟,迟者亦不超过72小时;
②多数起病突然,可先有畏寒、不适、发热等前驱症状;
③皮疹发生发展,除固定红斑外,照例呈泛发性和对称性分布;
④常伴轻重不一的全身性反应,轻者可有不明显,重者可头痛、寒战、高热等;
⑤病程有一定自限性,轻者在一周左右,重者亦不超过一月;
⑥除在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预后严重外,余均较好。药物过敏的常见症状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类型较多,兹择其要者分述如下1.全身剥脱性皮炎型 是药疹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在未用皮质类固醇年代,其病死率很高。由于引起此型药疹的用药剂量较大或疗程较长,故可能在变应性反应基础上合并有一定的毒性反应。本型药疹不常见,据我科不完全统计,1949~1958年的909例药疹中占2.53%,1959~1975年418例住院药疹中本型占7.9%。1983~1992年收治的104例重症药疹中本型药疹有23例,占22%。由于病情严重,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本症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常在20~20日以上;病程长,一般至少在一个月以上。整个病程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①前驱期,表现为短暂性皮疹,如局限于胸、腹或股部的对称性红斑,自觉瘙痒,或伴发热,此为警告症状,若此时即停药可能避免发病。
②发疹期,可缓慢地逐渐从面部向下发展,或开始为急性发作,以后路以疹或快或慢地波及全身。在皮疹发作处于高潮时,全身皮肤鲜红肿胀,面部水肿显著,常有溢液结痂,伴畏寒与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肾、心等内脏损害。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增高,一般在15×109~20×109/L(15000~20000/mm3)之间。
③剥脱期,这是本症的特征性表现。皮疹红肿开始消退,继而呈鱼鳞状至大片形脱屑,鳞屑晨可布满床单、手如戴破手套,足如穿破袜子,并且反复脱落,持续可达一至数月之久。头发、指(趾)甲亦常脱落。
④恢复期,鱼鳞状脱屑变或糠秕状,继而逐渐消失,皮肤恢复正常。自应用皮质类固醇后,病程可以显著缩短,预后亦大大改观。
2.短程锑剂皮炎型 这是50年代我国采用酒古酸锑钾静脉注射短程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时所见的一种轻型毒性皮炎。其特点为①患病率高,一般在30%~40%以上,有的可高达60%~70%;
②潜伏期短,均在开始治疗后2~3日内发病;
③均在锑剂用量达到0.3g后发疹;
④夏季多见;
⑤皮疹对称分布于面、颈、手背和手指伸面,偶见于胸腹部,酷似痱子,密集而不融合,炎症反应轻微,自觉微痒或烧灼感,个别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⑥病程具自限性,即使不停药,皮疹亦大多于3~5日内自行消失,伴以糠秕样脱屑;
⑦再治偶有复发。未见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组织化学检查发现皮疹与正常皮肤含锑量无甚差异(均约2.5μg/dl)。组织病理似接触性皮炎,无特异性。3.乳头状增生型 多由于长期服用左碘、溴剂等引起。潜伏期常大一月左右。我们曾见2例,在全身红斑形药疹的基础上出现散在分布,不甚规则,显著高出皮面,约3~4cm,直径的蕈样乳头状增殖性肉芽肿,触之相当坚实,主要发生于躯干部。对症治疗后逐渐消退,全程约3周。4.红斑狼疮样反应 自60年代初期发现肼屈嗪可以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后,迄今已知道有50多种药物诸如青霉素、普鲁卡因胺、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保泰松、甲基硫氧嘧啶、利血平、灭滴灵及口服避孕药物等,可引起这类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痛、肌痛、多浆膜炎、肺部症状、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肢端发绀和皮疹等。本症与真正的红斑狼疮不同之处在于发热、管型尿、血尿和氮质嗪引起的,在症状消失后,实验室阳性可持续存在数月以至数年。5.真菌病型反应 由于大量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常引起体内环境平衡扰乱和菌群失调,出现真菌病例反应,表现为白念珠菌、曲菌或皮肤癣菌感染,前两者可有胃肠道、肺或其他内脏感染,可累及多个脏器。生前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尸解中发现严重的全身性真菌感染并非少见。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患皮肤癣菌病者,由于上述药物的应用,癣病皮损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且不易治疗,即使治愈亦易复发,造成癣病防治上的困难。6.皮质类固醇型反应 若激素应用 的剂量较大,时间较久,常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甚至招致死亡。它引起的副作用主要有
①继发性细菌或真菌感染最多见;
②胃肠道“类固醇溃疡”,甚至并发出血、穿孔;
③中枢神经系统欣快、易激动、头晕、头痛、失眠等;
④心血管系统心悸、血压升高、血栓形成、心律不剂等;
⑤内分泌系统柯兴样症候群、骨质疏松、糖尿症、皮质功能减退及儿童生长发育抑制等;
⑥皮肤痤疮、多毛、毛细血管扩张、瘀斑、皮肤萎缩等;
⑦眼视力模糊、眼压增高、白内障及青光眼等。近年来,随着新药大量涌现,80年代有人提出了“新药疹”的概念,使人们对药物反应有了进一步认识。几乎所有新药均可引起各种不同的药物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种类繁多,各种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均可引起斑疹或斑丘类皮疹。细胞毒药物可引起脱发、荨麻疹、毒性青皮坏死、光敏性皮炎及口腔炎等。抗风湿新药的种类也较多,可引起光敏性皮炎、荨麻疹、紫癜、斑丘疹及口腔炎。利福平、D-青毒胺及硫甲丙脯酸(captopril)可引起斑丘疹、荨麻疹及红斑性天疱疮(落叶型)。β-阻滞剂如何普洛称(心得舒,alprenolol)、氧烯洛尔(心得平,oxprenolol)、普萘洛尔(心得安,proproanolol)等长期应用后可出现银屑病样皮疹,部分患者伴掌跖角化过度,还可引起湿疹、苔藓样疹和其他类型性多毛症,还可逆转男性型脱发、也可引起Stevens-Johnson综合征。
药物过敏怎么办
处理药物过敏,要认识它的一些表现。轻度药物过敏会出现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如果服药后出现不适,应从它的说明书中查找蛛丝马迹。如果用药后出现的症状在说明书“不良反应”一栏已有明确注释,则发生该药物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较大。
,还可以根据用药后的时间关系进行推断。有的过敏症状在用药后的数秒或数分钟内就会发生,如胸闷、心跳加速、脸色苍白、脉弱、血压下降等,需立即抢救;有的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如发热、固定性红斑、水疱、恶心、呕吐或腹痛等;有的1~2周后发生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或水肿;有的甚至在停药后较长时间发生耳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要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尽快去医院及时诊治。如果过敏反应轻微,家中又备有抗过敏药物(如开瑞坦、扑尔敏、西替利嗪等),可按说明书指示的用法立即使用。如果患者出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血压下降等表现,应立即送医院。在去医院之前,要迅速设法让患者就地平躺,让头偏向一侧,解开衣扣,确保呼吸通畅,若能采取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如清除口鼻内分泌物、吸氧,则更利于缓解病情。
药物过敏预防5要点
(1)提高和增强对反应的警觉和意识。当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皮疹,或突然发生胸闷、心慌、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请医生诊治,切莫错失治疗时机。这一点,有过敏体质或遗传特质的人尤其应该注意。
(2)若曾发性过某药物过敏,应将药名记录下来,每次就诊时都主动将其告知医生,以免误用。
(3)夏日在日光照射下工作时间较长者,应避免使用有光敏反应的药物和食物,如沙星类药物(如氟哌酸)、灰黄霉素、奎尼丁、补骨脂、苋菜等。
(4)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需做皮试或其他测试,以明确是否存在药物过敏。使用此类药物,切不可嫌麻烦,不经测试就直接使用。即使通过测试,可以使用,也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其特点和不良反应情况,使用中注意观察可疑反应。祝您健康无忧!
(5)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使用过敏药物。患者已对某药过敏时,该致敏性可能持续很久,甚至伴随终生;若不慎用药,可使以往的症状重现甚至更严重,使用次数越多,可能反应越重。
如果以上关于药物过敏的症状 药物过敏怎么办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