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离职】不想给公司添麻烦而离职,值得吗?

健康知识 2023-05-29 03:14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照护离职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请看以下实际案例。

今年四十二岁的A,和我一样都是单身女性。A在照护学校担任教员,家里有一位年长九岁,患有轻度智能障碍的姊姊。A三十七岁时,父亲(八十一岁)因心肌梗塞而身亡,该年,因为房子改建而搬到家里暂住的母亲(七十八岁)不慎摔倒,住院一个月后,母亲开始出现失智症状。

刚开始,A利用照护保险内的「日间照护服务」(Day Service,类似托儿概念,由照护机构接送病患当日往返,照护人员会协助入浴、饮食等日常起居。以下简称日间照护)(按全台各地长照中心及服务站亦有同样服务,联系方式见第五十七页图表1-1;详细申请流程见附录一),,A也与姊姊、以及到家中协助处理家务的居家服务员,三人一同照料母亲,开始了居家照护的生活。A也搬回老家。

,母亲的失智症持续恶化,八十一岁时,母亲因重摔臀部着地,导致骨盆骨折、卧病不起。为此,日间照护和居家服务员每天都会多来几趟,A勉强还应付得了,但因工作地点较远,A每天一早都得五点半出门,晚上八点后才回得了家;半夜还得起床协助母亲如厕好几次,A为此身心俱疲。

更令A在意的是,一旦请假,她负责的课程就必须暂停。渐渐的,她有了「不想再给学生和学校造成困扰」的念头。为了陪同母亲回诊,A每个月都得固定请假两天,就算不请假,她也几乎天天迟到,对校方及学生很不好意思。

,对A来说,聘请居家服务员其实是种压力,尽管她相信对方的专业,但自己家里有个外人在,难免觉得不自在。

「既然如此,那就由我自己来做吧!」,她在母亲卧病不起的一个月后,向校方提出了辞呈,并于四个月后离开了学校,全心在家照顾母亲。

---本文摘自

《照护爸妈,我得离职吗?照护,很辛苦;但不离职照顾,是更合适的选择。 兼顾工作与孝道,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遗憾。》

当父母老了、病了,

该怎么做,才可以妥善照护父母兼顾工作?

在台湾,约有231万人须负起照护责任;其中,因照顾而离职者更高达13万人。

许多照顾离职者陷入「贫困」与「精神压力升高」的两大风险。

一般照护者都以亲人为优先,但其实更应该把自己的人生放在第一顺位。

14年照护经验作者和气美枝告诉我们

利用5W1H,你也可以一边照护父母,一边拥有自己的人生。

「不论我工作表现如何,一旦开始照护家人,就只有离职这条路可走。」在台湾,劳动部推估目前1,153万就业人口中,约有231万人须负起照护责任;其中,因照顾而离职者至少高达13万人,其中70%以上是中壮年子女,而且数字还在快速增加中。台湾的照顾离职问题比日本还严重。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也示警,照顾离职可能陷入「贫困」与「精神压力升高」的两大风险。

台湾在传统孝道思想与长照政策缺口的内外交迫下,选择离职照护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其实,并非得辞去工作,才能妥善照顾生病的家人。照护者一般都以亲人为优先,但正确的做法是得把自己的人生放在第一顺位。透过作者和气美枝的亲身经验与调查研究,你能够学会照护与工作(人生)可以两全,无须自断一臂。尽管照护期间漫长难耐,仍然可以按照自由意志规画、实践人生目标。

,必须以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为基准,仔细安排照护计划。使用5W1H枚举What(令你困扰、不了解的事),然后厘清Why(原因何在?),厘清「核心问题」。接着,就是Where(该去哪里找答案?)、Who(该找谁商量?谁来做?)、When(何时行动?)、How(准备多少预算及如何沟通)。了解哪里有资源,并如何「准备」,就是采取「行动」。照护不光需要精神、体力、时间,也需要金钱。应该在何处使用多少成本,考验着照护者的智能。

《照护爸妈,我得离职吗?》作者和气美枝原为房地产开发专员,却在32岁时,母亲罹患忧郁症,最终引发失智。为全心照料,作者向公司提出了辞呈。离职后,她在经济、精神、身体方面的负担不断增加,这才体认到工作及照护都必须兼顾,为此,她写下了这本书,真实呈现各种来自照护现场的第一手消息及诀窍。从每个「照护不离职」的真实故事,看见长照的现况、困境、与解决之道。

作者日本第一家社团法人照护离职防止对策促进机构(KABS)代表理事  和气美枝

出版社大是文化

你并非得辞去工作,才能妥善照顾生病的家人。

让有14年经验的过来人告诉你,照护者绝对可以兼顾工作与家庭,

这样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遗憾。

本书特别收录台湾版「关键时刻可派上用场的照护须知」,

现行长照保险比较、长照2.0有哪些服务及补助?

照护者需要的在地资源,你该怎么申请?

读完这本书,你就能兼顾工作与孝道,并获得真正喘息,不留遗憾。

 

  该文章《【照护离职】不想给公司添麻烦而离职,值得吗?》由网友『一语成劫 i』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