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奥双迪事业二十年回顾之结缘诺奖厚积薄发

健康知识 2023-05-29 03:11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可以说它是科学界的最高奖项,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最权威肯定。

  幸运的是,珍奥创业之初,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得到了诺贝尔科学家的鼓励。1994年12月2日,珍奥双迪事业创办人带着核酸开发项目,在美国朋友钟立涛博士引荐下,在旧金山请教了他导师的导师——诺贝尔奖得主斯坦利•布鲁希纳博士。博士说,核酸和蛋白都是生命体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物质,但核酸比蛋白起着更重要的决定作用。从这一刻起,珍奥与诺奖科学家的缘分便开始了。

  珍奥二十年,走进珍奥的诺奖科学家已有25位。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这些伟大的科学巨人。

  罗尔夫•M•青克纳格尔

  因发现“免疫系统如何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获得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2003年以后,青克纳格尔博士曾多次到访珍奥。

  理查德•罗伯特

  因发现割裂基因被授予1993年诺贝尔医学奖,2002年、2011年两次到访珍奥。

  科特•伍斯里奇

  因“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2004年到访珍奥。

  冈特•布罗贝尔

  因发现“蛋白质具有控制其在细胞内转移和定位的信号”而获得199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2004年到访珍奥。

  阿夫拉姆•赫什科

  因“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2005年,2011年两次到访珍奥。

  罗伯特•胡贝尔

  因“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获得1988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约翰•戴森霍尔

  因“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获得1988年诺贝尔奖化学奖。2005年到访珍奥。

  哈姆特•米歇尔

  因“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获得1988年诺贝尔奖化学奖。2005年到访珍奥。

  鲁道夫•马库斯

  因在“电子转移过程理论”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成为电子转移理论的奠基人,而获得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5年到访珍奥。

  巴里•夏普莱斯

  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2001诺贝尔化学奖,2005年到访珍奥。

  韦尔纳•阿尔伯

  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2008年到访珍奥。

  罗伯特•里查森

  因“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而获得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1年到访珍奥。

  下村修

  因“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2011年到访珍奥。

  托马斯•斯泰茨

  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2011年到访珍奥。

  蒂姆•亨特

  因“发现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节因子”而获得200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1到访珍奥。

  弗里德•穆拉德

  因在一氧化氮方面杰出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5年到访珍奥。

  托马斯•俱德霍夫

  因发现了细胞内的运输机制之谜而获得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2014年到访珍奥。

  塞尔日·阿罗什

  因提出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体系成为可能”。2014年到访珍奥。

  丹•舒特曼

  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2014年到访珍奥。

  铃木章

  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2014年到访珍奥。

  阿达·约纳特

  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2014年到访珍奥。

  吕克•蒙塔尼耶

  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荣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2014年到访珍奥。

  乔治•斯穆特

  乔治·斯穆特和约翰·马瑟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分享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4年到访珍奥。

  特奥多尔•享施

  因为对光学梳形频谱技术等激光精确光谱学发展上的贡献,获得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2014年到访珍奥。

  亚利耶·瓦谢尔

  因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所做的贡献”,而获得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2016年到访珍奥。

  有如此之多的诺奖科学家走进同一个企业,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不多见的。他们不仅一次次为珍奥带来了世界最前沿的资讯和科研成果,也掀起了一轮轮热爱生命、崇拜科学的高潮,有的还与珍奥达成了合作,让珍奥人在“立足生命科学造福人类健康”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坚定。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