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眼科中心院长黎晓新勇于创新 获众多专家称赞
她是我国眼科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开拓者之一,同仁们称她是眼科界的巨擘, 但在荣誉和求新知二者之间,她一定选择后者。她就是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院长黎晓新。在同行看来,黎晓新的手术技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但她自己却不满足。她说“要想手术不失败、少失败,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求知若渴 摘取“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
“是医者,德技双馨,仁术济世;是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学者,孜孜以求,精勤不倦。从医执教四十载,塑光明无数,育桃李天下。丹心妙手唤光明!”我想,这种评价,对于一位“实践派”的眼科专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褒奖。
9月8日,在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学术大会上,黎晓新荣获“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她却缺席了当日的颁奖典礼,因为她在学习最前沿的眼科技术的路上——参加在欧洲举行的第16届欧洲视网膜专家学会大会。
纵观她40多年的从医生涯从初中毕业自学医学到宁夏医院实习、从北京医学院学习到留学德国、我国第一批“海归”女博士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我国第一位国际眼科科学院女院士到荣获“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今年5月,她又作为厦门市委市政府引进的高级医学人才,担任厦门眼科中心院长,与厦门眼科的同仁一起在临床、科研、学术等方面寻求更高的突破。尽管已经走到了金字塔的顶端,但她依然活跃在第一线上,依然坚持每周在厦门眼科中心出诊,眼病的疑难杂症自此无需走出厦门便可得到医治。
永葆初心 细致严谨充分展现医者仁心
1950年出生在上海的黎晓新,从未忘记自己立志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初心。
黎晓新之所以选择从医,起源于屠格涅夫写的《父与子》这本书。书中描写的一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让黎晓新印象深刻,并憧憬着成为一名这样的医生。自从医以来,她永葆初心,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做一名好医生”的梦想,充分展现了医者的仁爱情怀。
作为眼科医生,黎晓新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光明,还有深深的爱。
曾经有位患者大爷因患有糖尿病后视力明显衰退,来找黎晓新问诊。在检查中,黎晓新得知,大爷孤身一人,是街道的低保对象。她细心的叮嘱大爷“每月来我这里检查一次,我的专家号您千万别挂了。可以在我门诊快结束的时候来,省得您久等。”
这样的义务治疗,黎晓新坚持了多年。
而作为一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专家,德国人的严谨和精细,在黎晓新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务实严谨,又不失细心”,是厦门眼科中心的同事们,对黎院长的一致评价。
黎晓新对患者的爱,更多时候是体现在细节上。为了挽救更多面临失明的眼睛,黎晓新要求科室加快检查频率、病床周转率,大家都跟着她的快节奏忙得不亦乐乎。很多病人都是从外地转诊来的,常常是家人陪着一起来看病,吃住等费用都很高,为了尽可能地给病人省钱,黎晓新要求对患者的所有检查都当天完成,以便及早安排手术,让患者尽快出院。
8月底,厦门眼科中心举办了第二届华厦眼科论坛,黎晓新也是大小事情都要亲自过问。在论坛开始前,她亲自邀请眼科界的大咖来参会。而对论坛的举办地点、会场设置等各个环节都层层把关。论坛结束后,她还不忘交代工作人员,要一一发短信感谢参会的专家。
正是她的用心组织,事无巨细的认真负责,论坛成功举办,1000多名眼科专家“华山论剑”精彩纷呈、赞不绝口。
眼科中心医务科的小林随黎晓新院长出诊了几次。黎院长看病又快又准,对随诊医生的要求标准很高,包括检查视力的距离、病历书写的格式。
“她书写的病历简练又清晰,病征、原因判断、治疗方法及治疗后预估效果。”小林由衷佩服,她写的病历连病人自己都看得明白。
勇于奉献 致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
在儿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晓新是公认的先驱。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专家,黎晓新经历了一段举步维艰的日子。
这个话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某一天。黎晓新在医院儿科筛查时,发现了一名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便与儿科医生谈,希望转到眼科来治疗,没想到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新生儿的肺没有发育完全,出了监护室有可能出危险”。无论黎晓新怎么做工作,孩子的主治医生最终还是没有同意。不久后,黎晓新获知孩子因为双目失明被父母遗弃在路边。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黎晓新。为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她给儿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反复做工作,终于有一些医生被她的诚恳所感动。1995年,黎晓新终于成功进行了第一例早产儿视网膜手术。“为救治一个小孩,我们所付出的努力非同一般。”事后,黎晓新感慨万分。
治疗的难题攻克了,但黎晓新发现防治才是关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其实是可预防的,做好预防工作,孩子的视力发育可以完全不受影响。”黎晓新“斗胆”给卫生部写了报告,建议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早期干预。2004年,黎晓新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从此,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在此期间,黎晓新受到了许多专家的责难,但她还是顶着压力,通过翔实的数据和实例,让专家们折服了。
,黎晓新还抓住一切机会在眼科、妇产科、儿科的学术会议上,以及各种媒体上宣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知识,最终让我国小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得到了下降。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是黎晓新所到之处就有小儿视网膜病变的“战场”。就在今年5月,黎晓新一到厦门眼科中心便积极组建小儿视网膜病变学组。在黎晓新的指导下,学组的小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已如火如荼地开展。截止目前,学组已接收并诊治了许多的小儿视网膜病变患者,其中还包括从菲律宾特地漂洋过海来求医的32周早产儿。
医生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在黎晓新看来当医生就要有坚持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与时俱进 为中国眼科事业注入动力
“荣誉这东西,我从来不去追求,对这些没特别大的触动吧。”黎晓新认为,这更多是奖励她的探索过程。
黎晓新总是求知若渴,在外人看来还有点“疯狂”。有一年春节,为了学习美国儿童眼病治疗的最新技术,她还自费飞到美国底特律的一家眼科医院学习。
“当传统技术和治疗不能解决问题时,你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另辟蹊径。这才是最难的。”十几年前黎晓新曾经接治了一例糖尿病晚期病人,眼底出血,瘢痕严重,而且经历过数次不成功的手术。正当黎晓新觉得病人的眼睛可能没救了的时候,她停下来,镇定了精神,思考各种可能性,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把那双眼睛救了回来。“那种感觉就好像寻着一点光,从漆黑的山洞里慢慢走出来一样。”
黎晓新还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与书为伴。她看门诊时,发现特殊的病例一定要认真记录,随时,所以她的学术报告每年都有新的内容,总有新的例证。很多人都说“听黎教授的学术报告特别过瘾,因为总会有新的收获。”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前进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也不例外,黎晓新恰恰就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当初回国时,她就带回了当时最前沿的医疗技术玻璃体切割手术,为患者带来希望。这之后黎晓新时刻关注着世界最前端的眼科科研技术,一旦有新的技术问世,就算是自费也会在第一时间学到手。
她曾说过“接触新事物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正是这种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观念,为中国的眼科事业注入动力,推动其向前发展。
黎晓新教授赴西藏指导玻切手术并捐赠手术设备
【寄语年轻医生】不能只当手工匠 要当综合素质高的医生
黎院长对医生很严格,要求标准也高。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大家都能明白她的用心良苦。
自来厦门眼科后,她按国际接轨的标准,重新规划了华厦眼科研究所,以提升眼科中心的科研水平及人才储备。她还梳理了伦理委员会的各类职责,重组药物临床实验伦理委员会。
今年5月,在她的主持下,厦门眼科中心开展了国家一类新药Ⅳ期临床试验,全国有39家医院参与,目前眼科中心进度最快。
厦门眼科中心是三甲医院,也是福建省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黎院长来厦门眼科中心后,就开始抓紧年轻医生培训工作。不久之后,她就将“临床技能训练室”完善建设好了。
尽管她很忙,但让医务科的工作人员想不到的是,她对医院的医务人员的征文比赛都会关心。小林说,有一次,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问黎院长是否有空指导下征文比赛。没想到,她欣然答应。而医务科举行病历比赛,她也会抽查几本病历。
在医院里,她带动大家一起抓业务学习。业务讨论会,大家在讨论病历。黎院长很讲节奏和层次。她特别注意年轻的医生,就着PPT,她会提些基础性的问题,然后让年轻的医生来回答,而后会让主任来评价年轻医生的回答。这样,既让年轻的医生对基础的问题加深印象,又让主任做好了传帮带。
“当医生知识面要广,综合素质要高,不能只当手工匠,”她常叮嘱年轻的医生。
【人物名片】
黎晓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院长(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主任、眼科研究所所长)。上世纪80年代学成归国的第一批“海归”派知名专家,从事医学工作40余年,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多项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给上万名患者带来光明,被誉为“光明使者”。先后获得国际眼科理事会授予“金苹果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2012年当选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协会主席,2015年被评为第五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同年还获得“北京大学国华奖”。2016年9月,黎晓新还获评2016年度“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