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看中医好? 还是看西医好?
健康知识 2023-05-29 03:10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中医治感冒,处理手法较细腻,西医看感冒,开来开去就是那几类药物,方便又容易,好比中医是个手工裁缝,西医像个成衣工厂;中医能针对个人不同状况,开出更合适较没副作用的药,尤以老人、小孩为甚,因为这类人体质较脆弱、服用西药常因副作用而造成身体的更不舒服。
感冒顾名思义就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即西医所谓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伤风(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or Common Cold)。
在西方医学的观念里认为「感冒」是一种鼻咽部的急性病毒感染,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多达一百种以上,主要有鼻病毒、粘液病毒、流行感冒病毒、副流行感冒病毒、腺病毒等。其潜伏期较短,通常是数小时到数日,可借由飞沫、污染的分泌物或直接接触而传染,但并不认为吹风受寒或淋雨会增加对病毒的感受力。
而中国传统医学对「感冒」病因的探讨,就比较全面性且多样化,这个论点可从历代的医学著作得到印证。是在西元前二千六百年,在黄帝《内经》这本书里提到感冒的主要原因为「风邪」侵袭人体的肌肤皮毛,造成人体于感冒时会有发热怕冷、头痛头晕、出汗、身体沈重、脖子僵硬腰背疼痛等症状。到了汉朝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已认识到感冒有轻重之别,而将感冒概略地分为两大类,即所谓的表虚、表实,表虚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而以桂枝汤治疗,表实者除了也会出现头痛、发热、恶风寒的症状,还会表现出身体疼痛,全身关节酸痛,汗发不出来,咳嗽哮喘等,可用麻黄汤治疗。到了西元后六百年,隋朝《诸病源候论》一书观察到流行性感冒大规模传染的现象,书中谈到「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到了清代,对感冒的观察更加丰富,了解到感冒除了因病毒所致,有一部分会与细菌混合感染,运用了大批的清热解毒药和辛凉解表药,加强了抗菌消炎,解热发汗的效果;也针对那些抵抗力较弱而容易反复感冒的人,提出了扶正祛邪的处理原则,在「证治汇补」这本书指出「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病反增剧也。」指出虚人感冒有时需服少量的补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来消灭病毒或细菌,而不是一味地服抗生素或解热镇痛那一类攻伐而伤正气的药物。
人为什么会感冒呢?是因为少穿衣服,夜里踢掉棉被而受了风寒?还是被人传染??还是抵抗力太差呢?恐怕三者皆有之。何以见得呢?老一辈的观念常会认为感冒是吹了风,着了凉造成的,这种想法常被西医斥为无稽之谈!而西医认为感冒纯粹只是因为病毒传染所致,也失之客观。怎么说呢?如果感冒只是受风寒而成的话,那么每个人遇到这样的诱因都应该得到感冒,但事实上并非每个人也非每一次吹风受寒皆会出现感冒的症状!所以这只能说是原因之一。,如果认为感冒纯粹是因病毒传染而成,这也不能说明共同相处于一个室内的人员,比如同一间办公室或同一间教室,何以有人感冒却也有人不会感冒,所以病毒传染这只能说是原因之二。。比较令人接受的观念,可能是经由传染者的散播,而使病毒与细菌寄生于人体的鼻咽部,一旦因受寒、劳累、雨淋、过量饮酒等诱因,于身体抵抗力较差时造成局部环境的改变,使得微生物繁殖滋生而感染本病。有些人身体强壮的很,即使处在于罹患感冒的众人之间,也遭吹风受寒之苦,可是这种人却不见得会感冒;反之,有些人不但常常感冒,而且每次感冒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甚至这次感冒还没有完全好,却发现又感冒了,这种病人临床上并不少见,有些病人的情况更糟糕,一个感冒下来却产生了合并症,如继发性肾炎、风湿热、鼻窦炎等。由此可知,身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强弱,即抵抗力的好坏对是否罹病占了一席之地,当身体的免疫功能良好时,可将入侵的病毒立即消灭,当身体的免疫功能差时,不但不能消灭入侵的病毒,有的还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甚至引发免疫系统紊乱,造成自体免疫疾病的情形也时有所闻。
中医是如何来治疗感冒的呢?中医认为感冒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这里所讲的外邪就是西医所说的病毒或细菌,这种邪气,中医再将它细分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邪气,又叫做「六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分类呢?可能是根据不同的病毒感染所造成临床表现差异而做成的分类吧!有时这六种邪气可合并两种,甚至三种出现,兹举临床上常见的几种情形来做说明
一.风寒型
临床症状可见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关节酸痛、鼻塞、流鼻水、咳嗽、口不渴或口渴但喜热饮,舌质不干舌苔薄白,脉象比较浮紧,治疗可用荆防败毒散之类的药物加减。
二.风热型
临床症状可见到身热、微恶风、出汗、头胀痛;眼睛酸涩灼热、面色发红、咽喉肿痛、口干舌燥、鼻塞、流黄绿色的鼻涕、咳嗽、痰又黄又粘、舌苔呈现黄白色、舌质比较干燥、舌头的边缘与舌尖处变红、脉象偏于浮数,治疗可用银翘散加减。
三.暑湿型
好发于夏天炎热又潮湿的季节,临床症状可见到身体发热、微恶风、汗出的很少,全身酸痛或感觉身体很沈重,头昏昏沈沈的、头也会胀痛、咳嗽痰粘、鼻涕也比较黄粘、并且有烦燥口渴、小便颜色较深而且量也比较少,胸口闷闷的,胃部胀胀的,甚至会有恶心、腹泻、嘴巴感觉粘粘腻腻的、舌苔比较黄腻、脉象偏于濡数、治疗上可选用新加香薷饮来加减。
四.秋燥型
好发于秋冬二季较干燥的时节,也可发生于其他季节,临床上可见到刚开始发作的数天,只是轻微的流鼻涕、打喷嚏、身体发热怕风,三、五天后却演变成剧烈的咳嗽,常是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容易咳出来,呈陈发性的连续咳嗽,常咳至呕吐或咳到胸胁疼痛,有的妇女还会咳到尿湿裤子,而且咽干口燥、喉咙痒的要命,一痒便咳个不停,这种咳嗽如果不治疗,可以咳上好几个月,也可见到鼻子干燥、舌质边缘及舌尖发红干燥、舌苔薄白干燥,治疗可选用清燥救肺汤这类的药物加减。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临床上病人的表现要复杂的多,可以从风寒型转化为风热型,也可以有寒热表现的型态等等,不过这都只是属于邪气的变化而已;中医认为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引起发病,最重要的还在于正气的强弱,也就是指抵抗力的好坏。假如一个人常常感冒,比如一个月感冒一次,甚至半个月感冒一次,就属于中医所谓的虚体感冒的情形,这种病人除了要治疗外邪,还要兼顾正气的虚损,这种虚损基本上又可细分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等,应视各别的虚损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处理,而不是每一型进补的药物都一样,治疗外邪与扶正药物剂量比例的调配,都需视病人感冒的严重程度与其正气虚损的情形来考量,民众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身体太虚弱常感冒,便于感冒期间大肆服用人参、黄耆、当归等药物,应该先请教中医师自己这一型的感冒,能不能合并服用补药?如果可以的话,应该服用那一种补药?是补气药?补阳药?补阴药?还是补血药?服用的剂量要多少?服用多久后需要调整?以免民众因为补的不对,或补的过量反而影响病情。
由此可知,中医在治疗感冒时,处理的手法比较细腻,不像西医看感冒,开来开去就是那几类药物,又方便又容易,这里并不是批评西药不好,其实西药很好也很方便,只是好比中医治感冒是个手工裁缝,西医治感冒便好像是个成衣工厂;中医能针对个人不同的状况,来开出更合适的药,而比较没有副作用,这种情形尤以老人、小孩为甚,因为这类人体质比较脆弱、服用西药常因副作用而造成身体的更不舒服,比如头晕、心悸、口干、胃痛、小孩甚至容易冒冷汗、食欲变差等。
预防重于治疗,生病吃药是万不得已的事情,最好能在稍有感冒的征兆时,便能即时做些必要的处理以消灭入侵仍少量的病毒,如属风寒型,可取生姜三钱、黑糖二两煮沸,趁热喝下,喝完立刻躺在被窝中,以利发汗;如属风热型,可在发病之初,立刻以菊花二钱、桑叶二钱、薄荷二钱、甘草五分煮沸后温服或冷服,有疏风清热的效果,这些及时的处治,有时可将大病化为小病,小病化为无病,不过呢?最重要的,莫过于平时多做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并注意防寒保暖,在气候冷热变化剧烈时,及时增减衣被,避免淋雨受凉及过度疲劳;在感冒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所的机会,以免相互传染;于感冒流行的季节,可于办公室、学校或家里施以食醋薰蒸法做室内消毒,其方法为每立方公尺的空间用食醋5到10毫升(5-10CC/M3,加水1-2倍),稀释后加热蒸薰二个小时,每日或隔日一次,如果真的感冒了,还是应该要看医生,因为临床上有许多急性传染病的早期,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比如麻疹、水痘、伤寒、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甚至一些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贫血等的早期症状,也常被误以为是感冒而等闲视之;假设临床上检查都没有问题,但就是会常常感冒,而且不容易痊愈,那么更应该在病情较不严重时,赶紧找中医师调理体质以增强抵抗力,临床上这类病人施予适当的补药一段时间后,确实可见到病人的感冒次数减少了,即使再感冒也能很快痊愈,而且也比较不容易生病,是故中医的调理体质,站在预防保健医学的角度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感冒吃中药,究竟是服用浓缩的药粉(即科学中药)好呢?还是服用水煮的煎剂(即饮片)好呢?其实两者都有效,只是煎剂麻烦又费事,所以临床上还是以药粉的普及率较高,早期的浓缩药粉可能由于药厂的设备不足,做出来的感冒药粉的疗效较水煮的煎剂为弱,近几年来由于药厂的设备与技术改良,感冒药的一些挥发性成分借由芳香性精油的回收,提高了有效成分,一般只要诊断正确,服药得当的话,大部分可于二十四小时内便开始缓解症状,不过由于现今科学中药浓缩的倍数不是很高,故与西药比较起来,就显得体积较大,而且症状严重的话需要二到三小时服用一次中药,是其不方便之的地方,但也由于中药不是太纯化的东西,故其副作用很少,这是它的优点。下次感冒,建议您不妨改吃中药。
该文章《感冒看中医好? 还是看西医好?》由网友『我不够好』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