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一旦五脏系统的运作失序,精、气无法正常上布于头则产生头痛。举个简单例子,就像读书人准备考试太过用功引起脑部缺氧、低血糖的头痛,就属于「内伤头痛」。
单纯的六淫感冒所引发的「外感头痛」,是容易治的,因为感冒急性期病程快、疗程短,不论是用药物或是针灸,有的时候都可以是「一剂知二剂已」,甚至遇到善针的中医师,一针就缓解,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但以我看
台湾六淫感冒没有得到合适处理,而处在「感冒没医好」的半健康状态的人很多。这种没医好的感冒,慢慢变成了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及慢性头痛等症状,困扰着人们每天的作息。这将会造成越来越难区分是单纯的外感头痛残留下来的慢性头痛,或是情绪、压力所引发内伤的慢性头痛。
在台湾,大家从小到成年都在竞争压力下的氛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喜怒哀乐,当情绪压力过大却没有得到调解,常常会引发肝火或是心火,而使得原来残存的外感的头痛更加重,这在当下的社会非常普遍见到。「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已是蛋生鸡、鸡生蛋的复杂因果关系了。中医师在治疗时,会把外感跟内伤的头痛两者一齐纳入考量,如果病人这头痛比较久了,医师会衡量在原来开立偏攻「外感头痛」方子中与「内伤头痛」的背景,加入提升情绪或压力引起弱化自愈力的偏补药味,从临床治疗来看,攻、补兼施的治疗成效是满显著的。
小续命汤,对治「内伤头痛」的首选方
小续命汤是我个人推荐对治「内伤头痛」的首选方,方中有麻黄汤及桂枝汤的组成,也具有这两个方子对治风寒外感的特性。但因为病患正气太虚,故再加人参补气、附子补阳,是很强烈的补强正气的组合药,防风、川芎、杏仁等可以温暖经络使之畅通,防己、黄芩为了怕前述药太过补而用来清里热。
如果我们仔细看这个方子的原意,是「阴虚火旺,痰随火涌,故不省人事,血虚风中左体,为左不遂,气虚风中右体,为右不遂,风中筋脉则拘急,风中口而则邪……」 竟然是治脑中风的方子?不用吓一跳,没错。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过劳使人的精、气无法上布于头,轻者只是表现出「内伤头痛」,而重者,就表现出阻塞型的脑中风,两者之间的体质是一样的,只是背景病情发展时间的长、短及表现出轻、重症状的不同而已。
我医过最年轻的脑中风病人,18岁的年轻孩子,每天就是游手好闲,熬夜打电动,通宵达旦,长期下来的某一天,凌晨2点在熬夜看电影的时候中风,来给我看的时候已过了针灸治疗最黄金的前三个月,虽然复健三个月仍然无法站立。经我治疗约一个月,可站久,可勉强走几步,病患及家属对这样的进步,喜出望外,这只是一小步,后续的复健要走的路仍很长,这是极端的例子,主要在告诫大家不要轻忽「内伤头痛」的病症。
「内伤头痛」的中医治疗,教科书上没写用小续命汤,中医师们也不见得都习惯如此处方,临床多年,我个人认为两者是相通的道理,喜欢用小续命汤治疗「内伤头痛」,一方面治愈病人的头痛,一方面可预防这类病患持续往阻塞型脑中风的体质发展,一举两得,病患本身头痛被医好了,体质转变了,但并不一定理解医师在这其间所费的苦心。
加减方中的神来一笔
搭配「外感头痛」原开立的方子中,考虑「内伤头痛」背景的用药,也有几帖常用方,例如
․肠胃功能长期气不足的病人,添加「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头痛外也容易头晕、疲倦、心悸、多梦的阴血不足的病人,加「人参养荣汤」。
․容易健忘、恐慌的髓海空虚者加「大补元煎」。
․头痛容易合并头晕厉害,甚至于呕吐者,加「天麻钩滕饮」。
这些病况牵涉到高血压、精神科、肠胃科、神经科的病患,中医都能在治疗感冒的灵活运用,不在此一一赘述。
就如每一张中医处方上有君、臣、佐、使的设计,精确的对不同病人有一套的作战策略,但又随中医师的人生历练,看病的经验不同,而铺陈出不同的治疗方案,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确难学也不易通透,即便是治小小感冒,读者朋友一路下来看下来,不难发现处方的审慎思索、斟酌再三的考量,在我看来,每张中药处方,皆如艺术创作般的精雕细琢与完美。
该文章《「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由网友『有梦就不怕痛』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