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不易流汗别开心!体温调节失常易中暑,这样吃助改善
「中暑」,顾名思义,就是「着了热」的意思,是指身体内外因「热」产生的各种症状。换句话说,是「身体内部产出高度的热能,却难以向外发散」所导致的现象。
中暑的前兆有头部沉重、倦怠感、打哈欠、晕眩、肢体出现运动障碍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引发痉挛与精神错乱,并使体温上升(尤其会攀升至40℃以上)。一般多以为中暑的原因在于酷热天气下的高温和阳光曝晒,但事实上「湿度」其实比温度更有杀伤力。
即便气温在30℃以下,只要湿度超过60%,就算待在室内也可能引起中暑症状。天气热就会流汗,要蒸发汗水,就需要汽化热。这样的蒸发反应会把热能从体内带走,使体温下降。简言之,「排汗」与「汽化热」负责在酷暑中调节人的体温。在湿度高的环境下,就算满头汗水也很难使汗液蒸发,无法带走汽化热以充分降温,因而容易「中暑」。
听到新闻报导说,有人在28℃的室内「中暑」送医急救,实在很让人震惊。大约50年前,那时日本还没有空调,每到夏日,室内与室外的温度随随便便都超过30℃,甚至可达35℃左右。那时却几乎没有传出「中暑」的案例。因为那时候,只要天气热就会满身大汗,再靠汽化热的消耗使身体降温,这种皮肤作用反应十分旺盛。
近来,天气一热人们就会长时间待在冷气房,流汗的机会变少了,人的体温调节能力逐渐变差。正因如此,即便只是在28℃的室温下,也无法透过排汗来充分降低体温,造成体内「郁热」,引起中暑。
西医呼吁大众要「多喝水以预防中暑」,,「喝水冷却身体」的效果固然值得期待,但若无法排汗,不论喝再多水都无法发挥调节体温的效果。由此可知,要预防中暑,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提前锻炼好身体的排汗能力,像是充分运动、泡澡或做三温暖等,以促进排汗。
夏天不易流汗别开心!体温调节失常易中暑,这样吃助改善
让皮肤内侧的「水信道蛋白」(Aquaporin),也就是水分的通路活性化,便能促进汗水的蒸散作用。特别建议食用「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花椰菜、青江菜、水菜、油菜花、白萝卜等,有助于促进「水信道蛋白」的活性化。除此之外,吃乌龙面或荞麦面时,也可以多放一点七味唐辛子、葱花、生姜泥等,能促进发汗的辛香料。
如果身边有人疑似「中暑」时,必须进行以下处置
⑴松开衣物,解开胸口衣扣,帮助散热。
⑵把他移到阴凉处躺卧。
⑶用扇子或电风扇协助冷却头颈等上半身。
⑷以冷水或浸过冷水的毛巾冷却头颈。
⑸为他补充水分。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举凡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等人体各种体液都不是「纯水」。补充水分时,必须补充与体液相近的「盐水」才行。例如
①昆布茶、加入一小撮食盐的绿茶或麦茶(凉茶)。
②含有钠离子、钾离子、镁离子等「盐」类的运动饮料。
③甜酒酿。
其中,甜酒酿的成分和体液十分相近,含有均衡的水分、盐分与糖分。必须用这些饮品来补充水分。,以下见解可能充满我个人的主观意识,但我猜想,日本人的低体温化,或许就是导致每年出现愈来愈多中暑案例的原因也说不定。
体温降低后,平常不容易流汗,体温调节能力亦随之减弱,使身体无法应付酷热的环境而容易中暑。我举出了4点导致低体温的原因,其中一点正是「水分摄取过量」。换言之,我们也能将此看作「摄取过量水分」→「体温降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容易中暑」的因果关系。
本文出自台湾东贩《喝水治病,还是致病?石原结实の排水养命法》
该文章《夏天不易流汗别开心!体温调节失常易中暑,这样吃助改善》由网友『相约偶遇』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