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食安信心的重要关键 专家:强化风险沟通!

健康知识 2023-05-28 21:30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从食品安全风险的角度,现今食物可说比以往更加安全、更便利取得,但不少民众仍认为食品问题变多了,食品安全风险变高了,原因是大多数民众对风险的认知往往来自于突发的食品事件,缺乏完善的风险沟通所导致。

本期ILSI Taiwan专栏由本会交流沟通组凌明沛召集人撰文,从何谓「风险」谈起,如何透过完善的风险分析系统解决食品问题,并介绍欧洲食品信息协会(The European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提供的食品风险沟通策略。唯有政府、学术界、及产业界三方主动沟通,提供更多相关信息,协助民众了解食品安全风险,才能让民众重拾对食品安全的信任,达到「食」在安心的境界。

什么是风险?

在了解如何进行风险沟通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风险」?风险是指采取某种行动或不行动时,可能获得或失去的价值,此价值可能是健康、情绪、社会地位、或财产。风险可被量化为具有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影响。

举例来说,我们知道每天都可能会下雨,但却无法确切得知未来降雨的可能性。若没有携带雨具出门却碰到下雨,就有被雨淋湿的风险。对我们而言,未来是否下雨为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形,此时多数人会观看气象预报,因为它会评估并量化未来下雨的可能性,得到降雨机率的推测,大众可参考这些推测做出较接近正确的决策,例如决定是否该携带雨具出门等。

风险一词听起来很抽象,是因为它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无时无刻都处在有风险的世界里,所以如何确认「可接受」风险,又更为重要!若我们能量化风险,对不确定性进行越准确的评估,进一步辨别可接受风险,所做出的决策就越接近正确。,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一体的两面,人们时常对不确定性感到害怕,但只要能分析此不确定性,并加以量化,提供大众清楚的信息,就能确认是否已处于可接受风险,或进一步评估是否需降低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

以完整风险分析系统解决食品问题

从上述降雨机率的例子可以得知,为了有效降低风险,需要运用完整的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系统,而一个完整的食品风险分析系统是由食品的「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及「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所构成(下图)。其中风险沟通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能使各利益相关者更了解风险分析的各个阶段。

「风险评估」为根据所有科学信息进行评估,所能得到最大可能风险的结果,取决于3大要素环境介质(例如食物)中存在多少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固有的毒性、及人体与受污染环境介质的暴露量。「风险管理」则须以风险评估后的结果为基础,并考量相关法规政策、相关经济、及社会因素,以发展、建议、及运行已鉴别的风险。「风险沟通」则须不断交流风险评估结果与风险管理措施相关的信息与意见。

不完整的风险分析往往是风险沟通做得不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风险认知(Risk Perception)与风险态度(Risk Attitude)。「风险认知」是人们对风险的特性与严重性进行主观判断,会因人而异。「风险态度」是对显著不确定性的认知,该如何选择的反应。

从食品安全风险的角度来看,现今食物可说是比以往都更加安全、便利取得,但不少民众却对食品的信心越来越匮乏,对政府与食品产业存在不信任感。有鉴于此,产业界、官方、及学术界三方应更主动沟通、提供更多相关信息,协助民众了解食品,重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风险分析图。(图片/台湾国际生命科学会提供)

本文出自台湾国际生命科学会专栏

创建食安信心的重要关键 专家强化风险沟通!

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策略

食品为高度涉及个人与情感的话题,通常与文化、信仰、及个人习惯等密切相关。而食品风险沟通的对象更横跨广泛族群,包括一般民众、媒体、特定消费族群、食品产业、及其他利益团体等。这些族群会依据其现有知识,放大或缩小特定风险,其中心理、社会、及文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接受风险信息的方式。例如许多人倾向接受来自他们信任来源的风险信息,而不信任不符自身观点的信息,即为所谓的「风险认知缺口(Risk Perception Gap)」。

有鉴于此,欧洲食品信息协会(The European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 EUFIC)于2017年出版「如何沟通食品风险?」(How to Communicate Food Risk?)手册,呼吁进行食品风险沟通时,沟通者应该保有适当的敏感度与同理心。以下分享该协会提供的食品风险沟通策略

1.评估风险状况─纳入风险认知对沟通的影响

进行沟通前必须先搜集关于风险的科学证据,了解它们如何影响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应先搜集与确认风险评估的证据,区分清楚危害(Hazard)与风险(Risk)的差别(下图)。需要认清的是,只有危害不足以造成风险,仍须衡量暴露量的高低。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普遍倾向低估自然产生的风险(例如细菌性食品中毒、食物中的天然毒素等),而高估人为来源的风险(例如食品添加物、农药、动物用药、及抗生素等),即便这些人为来源须先经过全面的安全评估才能使用。而受到大众高度关注的风险,即使属于低风险,也会不自觉地增强对该风险的危害认知(例如蔬果中农药残留);反之,受到普通关注的风险(例如微生物污染的食源性疾病),即使是高风险,也会被认知为低风险。

,行为是否具有自愿性也会影响到人们对风险的感知,人们普遍认为他们自愿承担行为的风险(例如自行开车)会比他们无法控制的非自愿风险还要低(例如作为乘客)。人们的风险认知也会受其过去类似的记忆所影响,若要沟通新的风险,应谨慎避免引用已知的误解或不正确的负面看法。

危害与风险的差别。(图片/台湾国际生命科学会提供)

2.了解接受信息对象

由于风险沟通的对象具个体差异,例如不同的饮食习惯、社会经济地位等,进行风险沟通前需先了解接受信息的对象,这会影响风险沟通需达到的目标与风险认知程度的差异。例如若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对象为婴幼儿等较无抵抗能力、易受伤害的族群,媒体与大众的关切程度可能会较高。

3.准备欲沟通的关键信息

当沟通者了解风险状况与确认接收信息对象后,就可以针对此风险准备欲沟通的关键信息,包括应解决的问题、风险物质是什么、如何避免或减少此风险、如何防止事件再发生、及民众可以从何处获得更多信息等。

4.听取意见、评估、及优化

风险沟通是双向的过程,当信息已经公开传播,随时监控此信息的公众回应,可以为风险沟通提供有效且宝贵的反馈。

5.与关切相同主题的利益关系者合作

食品风险的主要传播者,包括政府部门、科学家、大众媒体、食品产业、及其他利益团体等,借由与这些多重管道进行日常且持续的合作,将有助于风险沟通的效果与影响力。

【专家点评】食安风险沟通仍不足

主动沟通、完整沟通、透明沟通为三要

近年来民众认为食安问题变多了,食品安全风险变高了,原因是大多数民众对风险的认知来自于突发事件,而这些突发事件又常与「食品诈欺」脱不了关系。被欺骗的感觉并不好受,民众对食品的信任常就是从这些突发的食品事件逐渐消磨殆尽。事实上若将这些食品掺假、诈欺事件所导致的健康风险与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所导致的风险相比,其实风险相对较低,但民众普遍无法接受。

,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完善的风险沟通,实际风险分析得到的科学证据及结果,与民众对风险认知的落差无法被弭平。若政府、学术界、产业界未能在适当时机给予合理的解释与说明,更会加剧民众风险认知的偏差。,也应该提高民众风险沟通的参与度,在合理的限度下促进沟通透明化,避免只交待片面信息,让民众以为其中隐藏着更多不能说的秘密,造成恶性循环,这些都是产官学界与民众需要共同正视与解决的问题。(全文完)

【ILSI Taiwan 专栏作家/ 凌明沛博士】

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所博士,现任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科学系副教授、ILSI Taiwan交流沟通组召集人。曾任中国医药大学健康风险管理学系副教授。研究专长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率风险分析与仿真、重金属毒性及代谢等。

本文出自台湾国际生命科学会专栏

  该文章《创建食安信心的重要关键 专家强化风险沟通!》由网友『囍你人多』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