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药小而不用!久病必入络,中医通经络秘宝是它!

健康知识 2023-05-28 21:30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久病必入络,橘络帮你通经络
小小的橘络,看似不起眼,却能解决你的大问题。病是一点一点得的,健康也是一点一点累积的。不怕步伐迈得小,就怕方向错误。只要方向正确,总有一天会走到目的地的。
不上火的秘诀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唐诗三百首》以张九龄的四首〈感遇〉开篇,这首写橘的诗就是其中之一。张九龄身为一代名相,才识超群却遭到贬谪,其际遇正如诗中所吟咏的橘树。为什么提起这首诗来呢?因为我在怀念越来越少见的川红橘。
历史往往会重复,一千多年前丹橘所受到的冷落,如今又重演了。人们都以为吃红橘会上火,所以市场上多半是蜜橘,而真正有药用价值的红橘却备受冷落,以至于红橘中的上佳品种──川红橘种植量年年减少。如果有一天川红橘绝迹了,那将是中药业莫大的损失。
全身都是药!吃橘子不怕上火,下面中医告诉你超简单方法!

勿以药小而不用!久病必入络,中医通经络秘宝是它!


要说药食同源的水果,红橘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每年红橘一上市,厨房里的药房就多了好几味良药。为什么说是好几味呢? 懂一点医理的朋友都知道,橘子各处皆可入药,而且都是好药。单是一个橘子皮,就可以变身为五味药陈皮、青皮、鲜橘皮、橘白和橘红。

橘皮和橘肉之间的橘络,是中药;橘子的籽,也是一味药,叫橘核。橘叶也是常用的中药。而整个的橘子,连皮带肉做成蜜饯,也可以当药吃。再说大家最熟悉的橘肉,它可以润燥生津,开胃理气,秋冬季节吃它是再合适不过了。一顿美餐过后,小孩吃个橘子,可以助消化,大人吃个橘子,可以解酒。
橘子这么好,可是许多人怕吃了上火,不敢多吃。其实,这是因为很多人不懂吃橘子的正确方法。这边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诀窍,就不用怕吃橘子会上火了。剥开橘子时,会发现在橘子皮和肉之间有一些白色的筋络,这就是橘络。每次吃橘子的时候,只要把这些橘络一起吃下去,就不会上火了。
这个方法为什么管用,要先从吃橘子上火的原理说起。为什么有的人吃橘子会上火?而有的人吃再多也没事? 有人以为橘子性温热,所以吃了会上火,其实不然。橘子皮的确是温性的,橘肉却是偏于凉性的。
顺气化痰通经络,下面告诉您橘络更多好处!
那么,为什么偏于凉性的橘肉反而会引起人上火呢?因为植物的皮和肉本身是一对阴阳。橘皮能燥湿化痰,而橘肉的作用反之,是润肺生津,多吃可能会助湿生痰;橘皮能顺气,而橘肉则会造成滞气。
橘子吃多了,胃里就会有湿滞,湿滞郁积就使得胃的功能失调,造成胃热,也就是胃火,上攻到头面,就会产生牙痛、喉咙痛等上火症状。而橘络正好是顺气的,可以破除胃气的积滞,使它正常地往下走; 橘络味苦,苦味的东西可以解胃热。所以吃橘子的,吃些橘络就可以预防上火了。

橘络通经络,胜似做按摩
橘络跟橘皮一样,也是一味中药,也能顺气、化痰。,它还有一样独特的作用,那就是通经络。使用的方法是在煮粥的时候放一些,或者用干橘络泡水喝。橘络长在橘子的第一层果皮与第三层果皮之间,是输送营养和水分的管道,所以它有疏通的作用。
橘络的名字中有一个「络」字,真是名副其实,而它主要疏通的就是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信道,其中大的叫做经脉,小的叫做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经脉是一条条的线,而络脉是密密麻麻的网络,把气血输送到全身的每一处。
中医讲「久病入络」,一个人要是得了长期迁延不愈的慢性病,在络脉里一定会慢慢形成淤阻。所以对于生病时间比较长的人,有经验的医生就会考虑加一些通经活络的药来进行辅助调理。 橘络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对于痰湿淤阻络脉最有效。

下面告诉您,橘络对痰湿瘀阻超有效高血脂、肿瘤、体虚肥胖...
中医所说的痰湿,其实就是人体内排不出去的液体类垃圾。像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硬化、冠心病、乳腺增生、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体虚肥胖等都是痰湿淤阻造成的病症。不通则痛,淤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疼痛,比如长期咳嗽造成的胸闷胸痛,而橘络透过疏通经络还能起到止痛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 凡是患有现代文明病、或是慢性病的人,吃点橘络会有好处。它会帮助你疏通身体内各处细微的管道,只要是哪里的管道长期不通,无论是血管、支气管甚至乳腺管,都可以多吃点橘络来保健。橘络药效平和,用法没有太多禁忌,可以拿干橘络泡水当茶喝,也可以在煮粥的时候放一些,怎么方便就怎么用。
只要记住一点下次吃橘子的时候,不要忽略了里面的橘络。虽然一只橘子只有一点点橘络,但一点一点累积下来,总会见到效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刘备临死前写给刘禅的遗诏。
我借用来发挥一下「勿以药小而不用,勿以毒小而近之」。
  该文章《勿以药小而不用!久病必入络,中医通经络秘宝是它!》由网友『_淡抹、低调的奢华丶』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