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中医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注意事项
健康知识 2023-05-28 21:30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穴位敷贴,其本质是用相关中药配伍之后制作成的药液以敷贴的形式作用于人体局部穴位(需要时还可辅以烤灯照射,通过加热助药液渗透并活血通络),通过药物的渗透达到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等目的,从而消除或防治疾病,使人体内环境恢复动态平衡和稳定的一种中医传统疗法。临床上单独运用有良好的效果,若配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其他疗法效果更佳。
一、穴位敷贴是什么
(一)穴位敷贴是什么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二)穴位敷贴的作用机理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我们认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穴位作用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药效作用
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并随其用药,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
我们知道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外,还与皮肤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经穴皮肤吸收药物的主要途径为一是透皮吸收,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和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件途径进入血液循环;二是水合作用.角质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温度的函数、中药外敷“形附丽而不离”,“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从5%~15%增至50%,角质层吸收水分后使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成多孔状态而使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易于药物穿透。研究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增加4~5倍,还可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三是表面活性剂作用,贴敷药物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四是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烯烃、醛、酮、酚、醇类物质,其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综合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内服某药物能治某病,用某药外敷也同样治某病,如内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脐也能治便秘。但有时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药贴敷能治某病,但内服某药却不能治某病,如葱白效脐可治便秘,但葱白内服却不能治便秘。穴位贴敷疗法中单用一种药物,如炒葱白、炒盐、大蒜等外敷患处来治疗证型不一的疾病的情况有许多。一种药物治疗多种证型的疾病,仅从辩证施治和药物性味主治上考虑是难以理解的,我们认为除了中药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质外,还有温热刺激作用和经络腧穴本身所具的外敏性及放大效应。我们还发现,治疗同一种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药不同,疗效也有差异。如同为治疗哮喘的贴敷方,哮喘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丁香、肉桂、生姜汁)的疗法就明显优于哮喘糊(天南星、白芥子、生姜汁),说明药性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的根据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贴敷部位或穴位,则更显示出穴位和经脉的作用。如咳嗽贴天突。定喘、肺俞有显著疗效,而贴敷它穴或非穴位则疗效不显;遗尿、痛经贴敷首选神阙穴。
这说明,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三)穴位敷贴的作用特点
作用直接,适应症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设备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四)穴位敷贴治疗4种感冒
风寒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恶寒怕冷,发热;头痛、肢节酸痛,无汗;鼻塞声音重或者鼻痒喷嚏连连,时而流清鼻涕;咽喉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者口渴喜欢热饮;舌苔薄白而湿润。
治疗方法一
敷贴穴位神阙穴(神阙即为肚脐)。
操作方法将麻黄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三根带须的葱白,一起捣烂如泥状,敷贴于神阙穴,外面用胶布固定,约敷贴半日取下,每日可敷贴2次。
治疗方法二
敷贴穴位劳宫穴(双手握拳装,无名指指端对应的掌面处即为劳宫穴),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将羌活10克,苍术6克,白矾6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再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附体于劳宫穴和涌泉穴处,外用纱布固定即可。
风热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身体发热较重,微微怕风,汗出不畅,头胀痛,面红赤;咳嗽,咳痰黏稠或者咳出黄痰,咽喉干燥或红肿疼痛;鼻塞流出黄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
治疗方法一
敷贴穴位神阙穴(神阙即为肚脐)。
操作方法取金银花6克,连翘6克,桔梗5克,荆芥3克,薄荷5克,炒牛蒡子5克,淡豆豉3克,淡竹叶3克,将上述药物一起研磨成细末,储入密闭瓶中备用。使用时取药粉2克,撒如脐内,外用胶布固定。每隔3日换药一次,5次为一疗程。
治疗方法二
敷贴穴位内关穴(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处),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将蝉蜕9克,生山栀9克,地骨皮5克,钩藤3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在加入少量的鸡蛋黄,调和后敷与穴位上,外盖上纱布,用胶布固定,8小时候取下即可。
暑湿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暑湿感冒常见有身热,微微怕风,汗出较少;肢体酸重或者疼痛,头昏重胀痛;咳痰黏稠,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者口中黏腻而渴不多饮;胸脘痞闷,恶心腹胀,或者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
敷贴穴位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去活地龙(蚯蚓)3条,洗净后捣烂如泥,再加入3克吴茱萸一起研磨成细末,与适量的面粉混和均匀后,用醋调和成饼状,敷贴于双足心涌泉穴处。
气虚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气虚感冒的人群平时就常表现为体弱易疲劳,气短懒言,容易出现反复感冒。感冒时较为怕冷,发热而无汗出;头痛身楚;咳嗽,咳痰色白而无力;舌淡苔白。
敷贴穴位神阙穴(肚脐)。
操作方法取防风10克,黄芪10克,肉桂10克,蝉蜕1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后放入密闭瓶中备用,气虚感冒时可取药粉适量,用纱布包裹后敷贴于神阙穴处,再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二、穴位敷贴注意事项
(一)穴位敷贴的注意事项
1 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 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二)穴位敷贴的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穴位敷贴(文健康无忧网)
(三)穴位敷贴的需要注意地方
①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②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③敷药后要注意固定,以免药物移动或脱落。
④能引起皮肤发泡的药物不宜贴敷面部。
⑤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⑥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⑦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⑧皮肤过敏的病人不宜使用本法。
如果以上关于 穴位敷贴是什么 穴位敷贴注意事项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