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敏舒帮你走出过敏“阴影”

健康知识 2023-05-28 20:03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进入21世纪以来,过敏性疾病已成为最常见的全球性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表明,目前全球有22%~25%的人患有过敏性疾病,目前仅在我国就有两亿多人患病,并且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完全治愈过敏性疾病的疗法,过敏与抗过敏就是一场现代人不得不参与的“战役”。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过敏累及某特定器官及组织,导致了某种疾病的发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过敏性湿疹等。引起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早期喂养、食物、感染、过敏原、空气污染和香烟等。进一步明确引起或抑制过敏性疾病发生因素,将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干预方法与手段包括(1)避免过敏原,食物过敏一旦被确诊,避免进食是最好的治疗方法;(2)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注射量治疗过敏性疾病,治疗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3年)费用较高;(3)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或抗组胺药物、局部吸入激素或口服激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过敏性疾病的主要防治手段是依赖于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已造成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物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过敏性疾病的日益关注与重视,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间的关系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一项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的Birte Svensson教授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与过敏性疾病之间有存在一些新的关联,被称作益生菌或益生元适应症,且这种口服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结构有一定影响,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孕妇服用利敏舒益生菌制剂可以影响肠道菌群,从而抵抗过敏性疾病的干扰。

早在1984年俄国学者就提出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有关,对过敏性疾病研究为做统计分析,所以未能确定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缺乏程度。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Sepp等才开始研究肠道菌群在过敏性疾病病原学上发挥的作用。对1岁过敏和健康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过敏儿童肠道中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健康儿童。

对5岁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肠道菌群与IgE之间存在关联性,伴有IgE特异性增高的食物过敏和呼吸道过敏的儿童肠道梭杆菌菌落计数很高,与健康儿童比较,过敏儿童肠道梭杆菌计数占比增高,双歧杆菌计数占比降低。进一步证实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肠道微生物相关。

婴儿体内的肠道微生物数量与组成主要受母体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孕妇健康状况、分娩方式、婴儿喂养方式、孕期及婴儿抗生素的使用等。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母体孕期肠道微生物又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疾病、微生物感染等。,保证母体孕期的肠道微生物平衡对胎儿和婴幼儿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高发病率使过敏性疾病的研究变得日趋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逐渐被发现。近年来有关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粪便菌群分析和临床研究提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早期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过敏性疾病儿童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儿童。

英国斯旺西大学医学院Stephen J Allen教授研究表明,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通过为期5个月对婴儿食物中添加利敏舒益生菌,结果发现食物中添加利敏舒抗过敏益生菌的婴儿患过敏性疾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并且粪便检测发现常吃添加利敏舒益生菌食物的婴儿体内双歧杆菌含量明显比母乳喂养的婴儿要多。

研究发现,利敏舒益生菌通过占位效应、营养竞争及其分泌的各种代谢产物及细菌素等抑制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及外来致病菌的入侵,维持肠道益生菌生长优势,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加肠道屏障功能,增加粪便和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IgA可与抗原结合排出体外而不引起炎症。

益生菌是“一类在宿主摄入适当数量时,对其机体带来益处的活体微生物”,多属于双歧菌属和乳酸杆菌属,主要存在与机体肠道内,是肠道正常菌群的优势菌群,粘附在肠道黏膜通过Toll样受体产生信号进而发挥积极作用,刺激免疫系统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进而调节免疫系统中抗炎/促炎因子的比例,以达到防治过敏性疾病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