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家张正杰手断》肢体伤后复原想要快又好 骨科名医建言

健康知识 2023-05-28 20:03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大提琴家张正杰手断》肢体伤后复原想要快又好 骨科名医建言

知名大提琴家张正杰,在奥地利维也纳度假时,因骑脚踏车途中没注意路上坑洞,「犁田」飞扑坠地,张正杰说自己「左手断了」,很担心会日后无法拉琴。

所幸在当地医院主任医师开刀诊治后,目前左手打了石膏,「照医生的说法,4个礼拜石膏拿掉,我就可以拉琴了!」张正杰脸书上PO出了近照,虽然脸上还看得到摔伤的痕迹,日后也还需要复健,报平安的消息让不少乐迷松一口气,纷纷留言祝福张正杰顺利康复,早日再演奏出优美动人的旋律。

肢体受伤=完全停止运动?骨科医师其他部位仍要适度活动

肌腱断裂、骨折、扭伤、脱臼等肢体伤害,生活中相当常见,复原都需要一段时间。有人说,「断脚会胖(行动不便难运动),断手会瘦(不方便进食),」说的就是一般人认为,受伤后应该要多休息,以免破坏伤肢复原的进度。事实上,受伤后谨遵医嘱,戴好护具,避免二度伤害固然重要,身体其他部位,仍应保持「适度」与「适宜」的活动,更有利于伤后复原。台北新光骨科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韩伟表示,身体在愈紧绷的状态下愈容易受伤,就算某个部位受了伤,也不能放弃其他部位的活动,否则更伤肌肉,「肌肉量流失的话,很难回来。」

日前知名舞蹈导师Kimiko与韩伟医师,曾就肢体运动伤害等相关种种问题,在脸书直播对话。韩伟表示,筋骨肌肉伤害,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肢体伤害像是骨折、跑步走路或上下楼梯,可能脚踝扭伤、肌肉拉伤,打球大动作造成十字韧带断裂等;慢性伤害则以软组织过度使用为主,像是高尔夫球或网球球员的「网球肘」,跑者的「跟腱炎」,投手的「旋转肌带肌腱炎」等。韩伟表示,受伤后若是不当治疗或放任不管,可能导致肌肉结疤,引起慢性疼痛,失去柔软度,造成关节纤维化。

Kimiko也提到,有一些学员会跟她说,「老师我有运动伤害,要先停止上课,」运动方式有许多种,「不是一定要蹦蹦跳跳才叫运动」,运用深层肌群带动身体动作的小角度运动,就非常适合运动伤害或是肢体不便需要复健的人,持续锻炼肌力与柔软度,让复原更快更好。(影音来源K Channel  后制康健网编)

运动容易受伤 两大关键 

韩伟表示,撇开像车祸意外等不可预料的外力伤害,一般人运动容易受伤,是因为肌肉量和肌力不足所致,这两点是老觉得肌肉、关节、韧带等不舒服或拉伤的两大关键。只要超过某一部位肌肉所能负荷的压力,这个部位就会受伤。尤其年过50岁之后,肌肉量会逐年递减1%,骨质、神经也会流失及退化,造成肌少症,这是银发族老觉得自己体衰、行动迟缓、易跌的主因。透过运动能维持肌肉量,趁早储备肌力老本,最大好处是减少日常腰酸背痛及肩颈不适,还能降低跌倒机率。

韩伟强调,「把肌肉练得更有力,最主要是靠重训。举例来说,举20公斤哑铃5次,是强化肌力,但举5公斤哑铃20次,是培养肌肉耐力,两者都是锻炼肌肉的重点。」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时,第一个要简单,第二就是要避免受伤,如果平常没有运动的习惯,突然就练重训、跑马拉松,容易受伤。「刚开始做1分钟,举5公斤哑铃,慢慢2分钟,举6公斤...,拉筋的角度先30度,不痛了习惯了,再打开一点变60度...,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先培养了肌耐力再逐渐练肌力,就不容易受伤。」(kimiko(左)与韩伟医师(右)一致认为,选择运动项目,第一要项就是简单易上手,要避免受伤,最重要的是要能持之以恒,每天两分钟不嫌少。图片来源奇米果工作室)

为什么韧带、关节受伤不容易好?

韩伟表示,韧带受伤除了会造成受伤关节无法使用,也会导致韧带本身萎缩僵硬,而韧带一旦萎缩就很难再度拉长;,周边肌肉也会因为停止活动随之萎缩变小、无力。而关节伤害最麻烦的是软骨受伤,「软骨是正常骨头与骨头之间的缓冲,若是软骨受伤,会慢慢坏死而失去原本的功能,变成硬骨头和硬骨头彼此摩擦,那真的痛死了。」

韩伟强调,受伤后正确治疗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就是得先保护好这些部位。平日按部就班锻炼肌力和肌耐力、避免频繁跑跳、猛烈大动作撞击。关节如果出现肿胀、卡塞、僵硬、摩擦有声音的状况的话要多留意,「这已经是关节发出求救信号,」最好能重新查看平日的运动习惯或就医诊治。

Kimiko则以教学多年的经验补充说道,「每次两分钟也是运动,分段分部位、做正确的动作,让身体在该用力的地方使力,即使不靠大动作,也运用锻炼到深层肌肉,才会达到真正的『运动量』,而不是容易让人受伤的『动作量』。」

Kimiko:使用深层肌伸展,有效消除疲劳感!

怎样日行一万步而不伤膝盖?

热门瑜伽 运动又养生,必看10大禁忌

 

 

 

 

 

 

  该文章《大提琴家张正杰手断》肢体伤后复原想要快又好 骨科名医建言》由网友『信仰改不了信念』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