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中医馆:音乐是世间最优美的良药
雅韵怡情,和乐养心。音乐疗法自古就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外治宗师吴师机,在他的传世名著《理瀹骈文》中也曾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乐者,药也。直至现在在很多方言中,“药”字的发音仍然接近于“yue”,这其中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说文解字》对“药”的解读是“治病草也,从,楽音。”从繁体字形上来看“薬”字则是在“楽”的基础上加了草字头。纵观古今,医者治病,不仅需要药材的支持,更需要患者以快乐积极的心态配合。而音乐,正是调动人类情绪的利器,音乐疗法故此诞生。而中医的五行音乐疗法更是此疗法中的特色组成部分。
一、五音与阴阳五行、五脏
“音乐”一词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大乐》——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和而成章。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宇宙间阴阳的规律性消长变化。在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中,将音律分为五音(角徵宫商羽)和十二律。《黄帝内经》以五行理论为基础,把五音归属于五行,应于五志,合于五脏。其中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属于肝;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属于心;宫为土音,大而和也,属于脾;商谓金音,轻而劲也,属于肺;羽谓水音,沉而深也,属于肾。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亦可以调节五脏。五音、五行、五脏之间的这种规律正是中医五音疗法诊断及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二、治病八法,五音疗法当属“和”法
中医传统的“治病八法”为汗、吐、下、温、清、和、通、补。“和”法始见于《内经》中“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一种通过和解、调和或缓和等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而“音乐者,多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和正心也。”音乐作为一种和合之气,正确的运用可以起到平衡机体阴阳,调节人体气机升降、调和脏腑、摄养神志的作用。
中国音乐崇尚“中和”之美,企图给人们带来和平静谧的身心体验。长短疾徐不同的音节互相组合,形成乐章,恰如功效不同的药味,合理配伍,终能成方。并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三、五音治病,不可脱离辨证论治
五音疗法治病同样应在中医五行理论、三因制宜、同气相求、脏腑阴阳辨证等理论指导下进行。
史料记载,欧阳修曾患有忧虑之疾,后“受宫音数引”而痊愈。万全在《幼科发挥》中也详细记载过一则医案一幼儿患喜睡,二目不能开,药饵治之未效,乃令其家中平日相与嬉戏者,取其小鼓小钹之物唱舞以娱之,未半日目开而平复也。这两个案例都是反应宫音对脾系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脾主四肢,在志为思(忧),中医五轮学说中眼睑属脾,而五音之中“宫”音则对应脾脏。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的宫音,可入脾脏,补脾之不足,调脾之气血,最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声相应,这一治法实际上是中医“同气相求”原则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但在临床中,以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伍为指导,可以悲(商音)制怒、以喜(徵音)治悲、以恐(羽音)胜喜、以怒(角音)胜思、以思(宫音)胜恐,来“反情以和其志”。用乐须识人情与病势,结合不同人群的气质、性格、文化差异及疾病的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及时调整音乐的选择。切不可固守乐章,一成不变。
五音疗法有着深厚的底蕴与良好的疗效,是中医外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它并未被真正的推广利用。一代宗师中医馆相信,这一符合全民追求绿色、自然疗法时代需求的治病方式,必将再度兴起,重新发挥其维护人类健康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