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让患者无奈揪心 医改虽有成效仍远远不足
2019年的第一个周末,不少人都在朋友圈晒出了公司年会和自己的年终奖,而知乎网友“喵教授”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2018年11月下旬,“喵教授”曾感到身体不适向单位请假就医,前后跑了十次医院,检查从CT做到骨科又到颈椎,最后在耳鼻喉科确诊为耳石症,只用10分钟做了个手法复位就治好了。虽然身体康复了,但他也因为病假过多被领导约谈,一半的年终奖也被扣除。
在“喵教授”提出的“看病什么时候才不用跑断腿”问题下方,百余位拥有相似经历的网友也分享了自己在看病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像只知道病症无法确定该挂什么科,挂号排队耗时耗力,因无法确诊反复就医等情况比比皆是。虽然在国家大力推行医保和医药改革之后“看病贵”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看病难”的情况却依旧存在,“病不起”仍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卫生部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约有近半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喵教授的遭遇仅仅是中国就医大潮中的一个缩影,海量的患者、少到可怜的问诊时间、复诊反复挂号、就医问诊时间短、因病耽误的工作等因素,都是每个患者必须面对的梦魇,“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解决。
但实际上,我国从上世纪末就启动的医改进程,到2009年的“二次出发”,医改的成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与所有改革一样,新医改的10年之路,有令人称道亦有遭人非议之处,既有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的全覆盖的亮眼成绩,也有医疗器械、药品连续大降价的利好消息,但“小病扛,大病挨,病危才往医院抬”和看病“四最”:挂号的时间-最长、诊断的时间-最短、收费的项目-最多、会看病的人-最少……这些顺口溜和调侃仍旧反映着咱老百姓对去医院看病的无奈与揪心。
毕竟,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医疗资源却仅占世界医疗资源的2%,平均1个医生要服务1000个患者。悬殊的医患比例不仅造成了挂号难等现象,从诊断检查、缴费取药、住院甚至急诊手术都需要排队。有媒体在调查后发现,国内患者平均就诊时间长达177.2分钟,其中近八成的时间是在排队,面诊时的医患沟通时间却不足10分钟。
不少人在经历过几次漫长的就医体验之后,就习惯了“小病抗一抗,大病买药吃”的治疗模式,然而医者尚不能自医,何况是缺乏基本医疗知识的普通人呢?据国家药监总局2017年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0万名患者“吃错药”,而因错误用药导致的死亡人数更是高达20万,是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倍。
如何更好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老问题?上到政府主管机构,中到医疗机构,再到众多的第三方企业其实均在或是自主或是多方联动的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例如政府方面近两年开始大力主推的三医联动就是制度性的重大改革、众多知名医院推出的远程医疗、手机挂号等新措施是对优质诊疗资源有效配给的改革,而站在风口的数字医疗和近些年逐渐兴起的互联网医院等解决方案则依托创新的数字、支付等技术或是纵向、或是横向的来直指“看病难、看病贵”这个核心痛点……毕竟,想让咱老百姓“病的起”这件事的持续深化改革,凝聚多方力量共同勠力前行是共识,这样的改革也的确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